第一百零二章 旱魅胜火 竹纸喜人(下)(1 / 2)

加入书签

 沉闷的雷声从天边滚来,然后在行宫的上空落下。一场暴雨就到来了,只可惜与往常一样,挤了几滴,迅雨就住了。</p>

雨后的景色倒是动人,竹叶上树叶上挂满了一些雨珠,太阳一露脸,便出现五颜六色的光芒。</p>

坐在行宫中,狄仁杰失望地说道:雨啊,又没有落下来。</p>

其实落下来了,至少地面湿了,洼地里还有一些水花,就是不大。也比不落好,关中景情亦是如此,人喝的水总归有的,就是庄稼成长的水,很成问题。</p>

魏元忠也道:河南各州尚行,就是关中啊。</p>

孤在离开东都时,曾经出了一个主意,李威将他那个给几个爵位刺激商人的事说了出来。</p>

狄仁杰道:陛下一定没有同意。</p>

是。</p>

殿下,以后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不妙,虽说是赏赐了几个无干紧要的子男爵,说不定会救了无数关中百姓。可是楚王好细腰的掌故你有没有听过</p>

听过了。</p>

圣上一动,天下效仿。今天是赏赐了几个商人爵位,可天下人认为陛下会替商人正名了。干旱只是一时的,即使今年难熬,明年却不会如此。熬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可此风一开,却是动摇国家的道德之本。这才是万世的基业。</p>

会这么严重李威心中不置与否。</p>

不重商业,所以国家税务只好在农民身体剥削,农民本来就可怜,国家变过来变过去,还是那些农民。当然重视商业,以现在的工商业规模,也不会让国家做到不收农民的税务。可多少分担了一些农民的压力。</p>

但看到狄仁杰都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说。</p>

本来李威还想说一件来,来开解狄仁杰的。那就是大食,大食认为商人与工人是好的,是鼓励的行业。于是商业达,有了钱,就有了南征北战的底子。工匠技术达,就能造出更好的武器,更多的船舶,于是又有武器与运输工具,让他们进行扩张。</p>

可就是说出大食,现在唐人眼中,它只是一个化外的落后之国,根本证明不了什么。</p>

狄仁杰又看着窗外,说道:但这样旱下去,陛下与皇后肯定心情焦急,就怕他们最后也向殿下这个主意屈从</p>

屈从好啊,未必能将关中数百万灾民解救,可能解救许多人,还能将粮价压下来。否则这样不温不火的求援,都听闻长安米价涨了每斗六十多文。再涨下去,就是普通的市民都未必能买起米。</p>

其实想一想,真的很艰难,父母两位老人家,让他如履薄冰,就是想做出什么事,还要受这些落后思想制约。</p>

狄仁杰又说道:殿下,竹纸要到了出来的时候吧</p>

大约差不多吧,李威无所谓地答道。</p>

竹纸焦挂的人很多,可他这个始作俑者,甚至都没有注意时间。</p>

殿下,会不会成功</p>

狄卿,孤说很多遍了,相信孤。</p>

成功就好。狄仁杰叹道。但有一些话,他没有说出来。随着竹纸时间到来,气氛越不对。东都有无数谣传,这已经不是民间的力量在推动了。其实细细琢磨了一下,终于明白皇后的想法。</p>

成功固然是好,当然旱情还是旱情,有了这个大义遮一遮,多少会改观一下。况且那个皇后的手段,又岂止是这些,如果成功了,再利用一些手腕,将它的效应扩大。于是大家相安无事。</p>

狄仁杰也欢迎。反正太子一时半会登不了基。不能变动。</p>

可是失败了,这种渲染之下,许多人也将注意力集中在竹纸身上,会有人说太子荒唐。她也可以从旱情中抽一些身体出来。不能皇后不好,皇太子又不好。难道皇后皇太子一下子换</p>

不要说各个宰相,就是皇上本人,也不可能这样做的。</p>

皇后啊皇后,好手段。偏偏这个手段使出来,能察觉的人肯定不会有多少的。皇后慎重了,病重在乱投医。其实呢,这一步棋下出,可进可退。</p>

想到这里,又说道:殿下,恐怕这一次竹纸风波过后,陛下皇后对你都会内疚,有可能召你回东都。</p>

在这里很好啊,孤都不想回去。</p>

就是不能狩猎,但风景很好,山林茂盛,倒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又没有了人监督制约。</p>

召你回去还是要回去的,否则就有了愤怨之心。略略不满倒可,可愤怨之心却不能有的。不但如此,臣在此地久留也不大妙,还要回去,想一想对付许少师的法子。这就得要回到大理寺。</p>

许少师,狄卿,能对付就对付,不能对付也无妨。不可强来。</p>

那可是许敬宗,倒在他手中的大臣宰相,不计其数。尽管多少有母亲,或者父亲的意思。</p>

臣不是上官仪他指着外面与李令月嬉戏的上官婉儿道。</p>

已经有几个低级官员拿出笔,在纸上记录。</p>

这是李威对刘群的吩咐,刘群又对戴至德说了。有一个调试的过程。比如不同的嫩竹,具体的沤烂时间,石灰的比例,还有后面的,培干温度与火候。别看这一次试验的规模很大。</p>

想得出最佳的比例,还得需要好几次,最少得多次不停的试验,才能找出来。</p>

推广到全国后,又要试验,不同的竹子,不同的石灰与水质,对纸张都有影响的。</p>

但大方案定下来,那都是其次的事了。</p>

工匠缓缓将竹帘提了起来,上面果然有一层薄薄的东西,很薄很均匀,因为还是纸浆,晶莹剔透,是能看到后面的事物,而且能看得很清楚。围观的百姓骚动起来,纷纷忍不住向前挤去,以便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幸好侍卫不少,否则秩序有可能会混乱一片。</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