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败俱伤 此身非彼(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二十七章三败俱伤此身非彼</p>

那么孩儿不如死了好,一开始狄蕙不大明白,可不是笨人,终于想明白了,拜下哭泣起来。</p>

李威捏了鼻子苦笑,李家血脉有可能真的来自胡人,生活作风确实不大好,连李世民在内。就是自己,感情忠一,似乎也不大沾边。真生狄仁杰所担心的,怎么办难不成提出横刀,也去割父亲的小鸟</p>

狄仁杰正sè说道:太子殿下,宗室传代,这是人伦大事,也是国家社稷大事。臣无异议,可是人伦有序,这才是道德的头等大事。人伦都不序了,怎么要求臣子忠心。王化不兴,只能靠霸育,此终不是长久之计。此事,臣也希望自殿下终。</p>

对这个王化与霸化的云云,李威很不感冒的,知道的历史并不多,可毕竟又多看了唐宋元明清的更替。一种就是土崩,灾害加上统治者的败坏,老百姓起义。一种就是外敌的侵略,这多半还是国家导致的,否则任何游牧民族依然不是中原的对手,用财力人力耗也耗死他们了,那么就看百姓愿不愿意为你拼命。最后一种就是瓦解,唐朝虽然说是黄巢起义,可依然属于瓦解一类的。</p>

因此,必须中央集权,另外保持政治清明,还有学会象父母亲那种的神马帝王心术,让大臣分权。否则象李林甫那样的权臣,又对国家造成掣肘。说到底还是霸道。王道捧着一本论语到安禄山面前讲读,安禄山就不谋反了</p>

不过这上下颠倒,终是不美。</p>

同样正sè地点了一下头。</p>

不过狄仁杰却在思考,皇后特地提起这件事,不会无的放矢的,正式进入朝堂,没有打过交道,可听闻得更多了,对这位皇后就更忌惮。这一次,太子的反击,皇上被动,皇后更被动。</p>

想到这里,他问道:为什么皇后会提及此事</p>

李威将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p>

三败俱伤哪,狄仁杰叹了一口气。许敬宗该死没有许敬宗,又怎么有这件事生。</p>

何来此言</p>

皇后召民间一个女子进宫,外面就会有许多传言。如果召她们全部进宫呢这是皇后在软求殿下。</p>

软求我李威思索了一会儿,终于明白,可不是他说道:可是群臣义愤填膺,已经不是孤所能掌控的。</p>

皇后也低估了你揭破明崇俨时所用的法门,臣也低估了一些。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又道:殿下且回去吧,什么也不要做了。她们多半也不会召入宫中了。但殿下谨记臣一句,孝顺,自心里的孝顺。不自内心,反是画蛇添足。</p>

李威有苦难言,说他心肠不坏倒是可以的,对父母自心里的畏惧倒是可以的,可是自心里的孝顺当真是他的父母</p>

早朝之事,仅仅是一个开始,随后从长安到各地,陆续有许多官员开始上书,奏折象雪ua片一样,飞向洛阳。</p>

本来此事当中,李治与武则天做得不大好儿,又是关系到太子,官员上书上得有底气,甚至有一些儒生与学子也开始上书。长安又离得有些远,听到的消息不大准确,看到李威写来的求援信,有的官员误解了,以为李治真看到儿子声名越重,要慢慢对儿子动手了。于是言语怦击得更厉害了。</p>

朝中是奏折。坊间里又有种种的传言,但大多数将矛头对着武则天的。</p>

说之所以朝廷久久不处理贺兰敏之,正是武则天保全这个侄子,不将儿子当儿子。这一次亦是如此,借嫁祸于太子妃,立正名声。又有一种新的说法悄然兴起,说竹纸之事,根本与皇上与皇后无关,这是两位圣上刻意抢去太子的功劳的。一是抹杀太子渐渐的名声,二是为自己正名。国家如此灾难不休,是因为皇上立什么二圣,然后又上泰山封禅导致的。封禅关一个道人家何事,于是老天连连降下灾祸示警。什么是妖祟,皇后才是真正的妖祟。miuo了皇上,却来诛杀儿媳,来证明自己无辜</p>

洛阳因为皇上与武则天在此,还稍稍好一些,可是长安却越传越烈。</p>

唯一的好处,原来杨敏名声十分不堪,甚至有传言说她与贺兰敏之本就有不好的暧昧关系,却一下子扭转过来。</p>

殿下,那个竹纸当真与两位圣上无关金内si小心翼翼地询问着。</p>

不提起罢了,提起来,就怀疑了。真是象原来的说法,与皇上皇后有什么关系,自有各部官员研试,何必让太子亲自动手而且太子试制竹纸时,两位圣上离开长安已经一月有余。</p>

坊里的谣传你能相信李威听到这些传言,脸y得象乌云一般。</p>

说完了,又说道:随孤去拜见母后。</p>

母亲很聪明的,只要自己解释了,自会知道这些谣传从何而来。然而结果让他十分失望,武则天不见</p>

无奈回到东宫,魏元忠与姚元崇西门翀却在东宫想候。</p>

施礼落坐后,魏元忠说道:狄寺丞有些话要臣转告殿下。</p>

孤正要想找你们商议。</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