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吐蕃傲贡 杨敏观燕(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八十一章吐蕃傲贡杨敏观燕</p>

但上官婉儿九岁了,懂的事更多一些。特别是写诗,天赋渐1u,回到长安后不久,看到满城飞扬的柳絮,写了一诗:似hua又似雾,非烟亦非云。风扬渭水绿,雨湿宫城青。忽东复辗西,江湖一浮萍。宝辇近重阙,翠仪迎故人。悬岁日月旧,隔年山光新。yu杯接觚酬,太平纪鸿真。</p>

然后问李威,忽东复辗西,江湖一浮萍,怎样才能改成对偶的句子。</p>

诗依然不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对偶有了,官腔却重了,倒是前面几句写得清新自然。有感慨,有喜悦,特别是上官婉儿不喜欢的这一句,虽不对偶,可是写得自然,却想改改不起来的,想删删不起来的。</p>

诗得写得好坏不题,开始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这才是最喜的。</p>

而且历史知道得不多,可是上官体却是知道的,这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代表是上官仪,其次就是上官婉儿。题材是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其中大多是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用词华丽,讲究绮错婉媚。因为其位显,格律工整,在骈文盛行的大气氛下,时人多佼仿之。就是上官仪罪诛,许多粉ji依然传唱。但传世佳作很少。</p>

历史上官婉儿亦是如此,不但自己写,还帮人写,替李显写,替韦月写,替武三思写,诗同样很清媚,可传世佳作更少。</p>

就是因为空dong,因此,看到忽东复辗西,江湖一浮萍这样带着古风之句,李威反而为喜。</p>

委托狄仁杰之事,一时半会不会有消息。</p>

但四月来临,生了一些事。</p>

吐蕃再次派了使者仲琮入贡,两国jiao战,不斩来使,于是李治设宴款待,席间便问他一些吐蕃的风俗,仲琮从容答道:吐蕃地薄气寒,风俗朴鲁,然法领严整,上下一心,议事自下而起听从老百姓意愿的意思,因人所利而行之,所以能持久。</p>

打胜了,说话语气也不一样的,虽然入贡,可说话间带着一种高姿态。</p>

李治默然,唐朝从李世民到他,做得也不坏,可重视士大夫,虽然李世民说了以人为本,真实中却很难做到的。特别是许多门阀大户人家,存在着大量的部曲奴婢,地位很低,甚至还不如东汉。至于因人所利,更是谈都不敢谈。就是谈,也务必将利改成益。</p>

过了一会儿李治诘问灭吐谷浑败薛仁贵与寇凉州的事,仲裁琮又从容答道:臣只受命贡献,军旅之事,不是臣的职责。</p>

没有得罪李治,但也没有认错。</p>

李治无奈,当然,这说明了吐蕃暂时不想打了,甚至刻意挑动门g巂诏分散唐朝的注意力。虽然知道,可唐朝这几年年光不好,元气没有恢复,更不想打,只好厚赐。</p>

这是摆上台面的事。</p>

其实朝廷输了很不甘心的,吐蕃入贡,有一些部族终于在斥候劝说之下,秘密派人到了京城,向唐朝表示臣服。无所谓,只是一个名而己,对于重利的吐蕃各部,根本不再乎,其中包括羊同孙bo与党项各部,然后要钱要物资要武器。不管会不会反抗吐蕃,这些钱物武器到了自己部族中,会壮大自己部族。真心反抗吐蕃的,未必有几个。</p>

但李威一句话,很让大佬们认可的,未必反抗,可强大了,真正有敌意的各部,心中依是不甘的。毕竟这头高原上的狼头,都想做。</p>

也不算秘密,有的斥候抓住了,同样泄1u了秘密。可就象唐朝拿吐蕃挑唆南诏没有办法一样,吐蕃同样无可奈何。这是阴谋,却更象阳谋。双方都意会地没有提,然后李治让都水使者黄仁素出使吐蕃。</p>

至少看上去一团和气,因为监国,这些邸报还是能看到的,但李威知道,自己便宜的老子未必心甘,吐蕃消化完了吐谷浑,东扩的脚步,也不会停下。还会战,有可能还是大战。如果不改变,唐朝依然是大败,当然吐蕃就是胜一次也是伤一次,只好喘息几年再战在青海角力,在南诏角力,甚至在西域角力,将成为以后唐朝与吐蕃的主调。</p>

但狄仁杰写了一封信过来。大意让李威稍安务燥,做好本份即可,不可有妄想,不可伪作。</p>

其实来到唐朝一年多时间了,这一年多,有过惊喜,有过忧虑,有过不解,有过气愤。实际上他的xg格,很不习惯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而且时常感到一种危机,煎熬并不亚于杨敏。不过他慢吞吞的xg格,也有好处,倒也不急。特别是现在,有了过所了,有了钱了,等于多了保命的底气,更不急了。</p>

狄仁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是事实,才一年多,熬出头,还要很久。</p>

然后狄仁杰说了一件事,晒盐可以放一放。</p>

其他的没有多说,对此,狄仁杰同样不是很乐意。虽然蔗糖技术放出一些,已经开始在为太子敛财,以后还为继续敛财。放了晒盐,对国家有好处,对百姓有好处,但对太子,同样有好处,又要为太子敛财了</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