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九十二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p>

启禀父皇,儿臣原先对梁将军讨南诏事宜皆不清楚。那天只是听了梁将军解说个中原委。儿臣是说了一些话,可无非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第二条分而化之。其他的都没有说,要么说了一句,吐蕃出兵的可能xg极xiao。</p>

无论那一条,都与梁积寿继续率兵南下,毫无干系。</p>

其实梁积寿这样做,很让朝廷担心的。毕竟朝廷调动的主力军队不多,以僚治僚,大多数动用了门g舍诏等部的人手,只是梁积寿指挥得当,与门g俭散兵游勇形成对比,才获得大胜的。</p>

梁积寿的建议似乎也有道理。可是自己的军队少,孤军向南,离姚州远了,等于离大本营远了,似乎很与当初薛仁贵大非川大败相似。先供给就很困难的,要么就是以战养战,那样做的结果,会使各部倒向吐蕃倒得更快一点。还有,吐蕃一直不大安份的,战胜了他们不会动弹,战败了,说不定就能从前年在金沙江上修的神川铁索桥上跨过来,砍一刀。不仅于此,吐蕃还在丽江一带建立了拉布区,唐朝人称为神川都督府,似隐隐作为东下的桥头堡。</p>

总之,有许多弊端的。或者梁积寿行军作战与李靖那样神奇,那才不会出事。</p>

既然不是儿子好大喜功出的主意,李治不由沉思了。主要是远,感到有些不大妙,可无法及时通知。拉成了直线,几千里路,可是此行山高水远,山路还是很多的,七弯八扭,又是攀山越岭,折算下来,一万里路都不止。不是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就算用快马通知,每天能跑五百里路就算不错了。一来一去,最少两个月时间,等到下诏收兵的诏书到了云南,早就迟了。</p>

李治看着阎立本等人。</p>

但这些宰辅治国尚可,论到军事方面,与李威差不多,都是外行汉,一个个不能作声。bi不过去,阎立本只好说道:陛下还是下诏,让梁将军撤军返回。只是耽搁了一些时间,梁将军大军不会南下多远。</p>

李治只好下诏。</p>

对这件事,李威没有怎么关注。</p>

肯定希望唐朝胜利的,可是行军作战,安排将领,调动物资与军队,他都没有言权。就是有言权,以他半坛醋的水平,同样是两眼茫茫。比如这一次南诏,到现在什么蛮什么部的,他都没有nong清楚,想言都无从起。</p>

温吞的xg格,立即将此事忘记了。倒是父亲听闻梁积寿率军南下,立即将自己从骊山喊来责备,似乎对自己依然很不满</p>

所以他只寄希望于另一件事,这件事的生,也许让父亲开怀一下。</p>

很快时光就到了九月,这一年关中百姓总算是苦尽甘来,熬到了头。</p>

风调雨顺的,粮食收成就好。不但如此,有许多百姓看到听到了,不需要朝廷调动,有的就学着太子的法门种植。大规模的种植不大可能的,毕竟许多人家地多人少,这种精耕细作没有办法施行。不过也试了一试。</p>

就包括朝廷各州县的试验地,皆不如长安皇庄那一片地的产量,féi料不足,人手不足,地未必好,但也出了真正的五石田。这已经很了不得,让更多百姓皆动了心思。特别是给了地少的百姓一条活路。</p>

于是入秋后,长安的米价一个劲地往下掉,差一点的粟米掉到了每斗米四文钱。难的是大户人家,米价如此贱,该不该继续囤积居奇。万一明年又是丰收了,再掉怎么办</p>

倒是朝廷看到米贱,及时购了一批,补充了长安与洛阳的粮仓。这几年粮仓同样放空了。</p>

不仅仅于此,棉hua看得同样动心。这一次武则天试种的官庄与皇庄很多,也不是很多,主要是分散,东边一片,西边一块。给大家看的。有胆量也是询问得仔细。产量不象儿子所说,可西域有,也比较好种植。就算没有这个产量,不算1ang费,不怕人说。最后产量让武则天很是惊喜。</p>

然后做成了布或者被子,官不与民争利,朝廷不好出售的。正好,关中去年受了灾害,许多人家到现在没有缓过气,一些人家很可怜的。于是将这些棉衣棉被的赏赐了这些穷苦百姓与孤儿寡母遗老。</p>

</p>

看不到便罢,看到了,甚至亲手mo到了,许多百姓眼就热了。各州县的长者向官员讨要种籽,官员又向朝廷讨要。得到了好处,便不好意思骂人了,武则天目的也达到了。实际在民间中武则天名声尚可,只是百姓不满一个道人家cha手朝政。特别这个道人家,手段也果决,杀了许多人</p>

当然,想要唐朝整个粮食丰收,还是很遥远。棉hua更是遥远,织布缲车虽是从大食引进过来的,可依是很落后。</p>

但不止这些的,棉hua种植的地方,不仅是关中河南河北江淮,在西域许多地方,更适宜种植。李威的方法能让关中河南棉hua增产,同样在西域也能增产。有的大户人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p>

随着问题接踵而来,地是问题,西域地域广大,地广人稀,可有突厥人,甚至吐蕃人势力扩张过去,还有人的问题,种植麻烦不提,采摘更麻烦,然后纺出来布比采摘又要麻烦。这个人又从何而来</p>

可是李威不觉一场大变动即将开始,眼睛却盯着东方。</p>

早晨起来,xiao跑了一下,身体虽然热了起来,可流了一些汗,碧儿害怕李威着凉,连忙拿来一件衣服替李威披上。</p>

李威拉着碧儿的手,说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

殿下,妾身那敢。</p>

为何不敢,父皇如此挑剔,对你都十分满意,无他,是你做得最好。</p>

殿下,能不能容妾身说一句话</p>

为何不容</p>

殿下,天下父母亲都想子女好的,皇上对你只是暂时的误会,雨过了终归是天晴。他们又是父母</p>

你这个傻丫头,孤又没有对父皇怨恨,只是不解,他为何对孤态度转变。难道你以为孤不努力修好</p>

父亲为子女好,大约是的。母亲嘛,则很难说了。可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父亲对他横看不是,竖看不是,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让他如此生气。母亲嘛,对自己开始有些做母亲的样子。得过且过吧,如果能找出父亲生气的原因,母亲如此容易满足,自己变着法子,一年让她nong出一件满意的东西,未必不行。只要拖过这十几年,那怕是几年</p>

这是想,心中也知道,没有那么简单的</p>

但这句话,就是碧儿如此亲近,都不能说。</p>

就在这时候,刘群进来禀报,道:扬州的信。</p>

很低的声音,杨州有梁金柱与陆马,太子与商人jiao往太密切了不好,而且原来太子就要去扬州,皇上才大怒的。</p>

拿过来,李威也低声说道。</p>

就象搞地下情报一样。</p>

将信打开看了一眼,信上说了很多的事。</p>

两个人跑到了扬州,试验了一下,说试验也tg麻烦的,李威说得很简单,可实际不可能那么简单的,因此得反复试验,不过试验了两次,心中已经大约有了一个数。于是购地,或者租地,这都是李威主意了。反正海边的地,要么是无用的沙滩,或者沼泽,或者悬崖,又要防止海水倒灌,以及河水泛滥成灾。因此都十分荒凉。</p>

这些地甚至都不用给钱,只要给官员一些贿赂,就可以拿了下来。因此,购了许多适合晒盐的地下来。但中间出了一件事,这一次开始有心人关注他们了,偷窥过后,也跟着拿的,居然将地价略略抬了一些,也从他们手中抢下许多平整适合晒盐的海滩。</p>

这一点李威临行时就说了,不要考虑朝廷,能购多少地就购多少地。陆梁二人先是不解。李威才解释一遍,等到朝廷反应过来,为时已晚,这暂时是替自己争,实际上以后是替朝廷争。</p>

或者bi到逃路的地步,什么朝廷的神马,他也不会考虑的。</p>

总的来说,地拿下来很顺利的,跟着就是人手。不是有海滩就能晒成盐的,要整理成盐田。就是整理好了,还要将晒好的盐卤引到盐卤池再次蒸,随着做一些处理。</p>

对这种食盐能不能吃,李威一度很怀疑。于是询问了一下现在其他的盐种,煮盐大约会好一些,可xg质与晒盐差不多,至于湖井泽盐与井盐,现在的工艺同样皆成问题,甚至有时候将一些盐湖后来的工业盐,当作食盐来食用。只能说现在人胃好。或者如同棉籽油一理,说棉籽油吃了影响生育,然而在李威童年时,许多人家食用,中国的人口还在哗哗地涨。</p>

技术使然,没有办法了。</p>

不但盐田需要人手,到了秋天,岭南与江南的蔗糖,也要重新开张。李威拿回去不少钱,本钱这一辅,就少了些。而且人手又不够,想请京城的几个能相信的好友,主要是品德可靠的商人协助,比如那个卖调味品的商人楚肖生,也就是酱油米醋以及香料的贩子,李威也在那天胡应宴请客人时见到过的。询问李威可不可以。</p>

顺便说了杨徐二女,在扬州一切皆好,他们派了人手保护,又暗中通知了一些jiao好的朋友代为关照。请李威勿要挂念,报一个平安。</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