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人心所向 辽东红玉(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二十五章人心所向辽东红yu</p>

这个山坡与洛阳那个皇庄很相似,连绵的xiao山坡,山坡下还有一个xiao水坝,水坝后面是一个xiao型的水库,库滩边连绵着有几百亩平地,于是将洛阳皇庄的那一套照搬过来。</p>

山上种了许多川柑,种着一些草,益州气候宜人,这些草长得也好。山下有棉hua,还有一些高梁,养了很多猪鸭,水库的浅水滩上种着一些水生作物。李威还看到了几十亩水稻,径直走过去,看着一排排整齐的行距与株距,问道:益州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这种庄稼的。</p>

殿下,是稻米,益州种了很多年,那一年臣不知,产量一直不高,直到这种cha秧开始后,听说南方居然有亩产两石的,陛下在全国普及这种立养时,臣也试种了一些。</p>

两石的产量还是不高的,可稻米的价格却比粟米实价高上数倍。李威点了一下头,说道:其实还是选种,急不得,长久选下去,种子会越来越好粮食乃国家根本,百年大计,千年大计。</p>

江南只有两石,益州产量会更低。但这个产量,李威肯定不会满意的,一亩田两百来斤稻谷,放在后世,十几亿中国人准得饿死了。这还是cha秧法的产量,可以想像原来往田里一撒的结果。其实产量没有出来,能看到,稻hua开始有了,稻株长定型了,真的很不入眼。估计种子是关健因素,即使没有化féi农yao的啥,也不求一千公斤五百公斤,一亩来个五六百斤,应当不难。西南是温饱问题,整个唐朝依然是温饱问题,主要就是粮食的产量,一亩地产量不及两石能拨到四石,那将是惊人的数字的。而四石并不难</p>

种子有一个适宜进化的过程,时间会很慢,但自己要选种,选出最好的种子,一年一选,就能成良种。</p>

是,益州官员齐声答道。</p>

粮食的事,就是从太子开的头。去年益州也有试验田,效果似乎不错,今年推广了许多,增产已经成了必然。说起来,还与这个太子有着很大的关系。仁太子嘛,都说这个太子乃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且说西南益州刺史凑了过来,好奇地问道:殿下,臣在益州听闻了西南大会盟会,有朱雀现身。</p>

咦,你如何得知这件装神nong鬼的事,只在西南捣鼓了一下,不能当真的。</p>

有一些客商听说姚州平定,去了姚州,回来后传得纷纷扬扬,所以臣听闻了一些。不知此事是不是当真</p>

孤不知,李威没好气地答道。不能说,这是我装神nong鬼搞出来的,这一说,西南各部族酋长怎么去想立即起了反作用。但也不能说是真的。益州刺史莫明其妙。</p>

李威立即转移话题,来到棉田,已经有棉桃挂在棉枝上,问道:益州也有人种棉hua。</p>

是啊,还是臣向圣上讨要的。看能不能在益州也能种一种。如果能种,到天气寒了,不求做布,塞进布里,做一些被子,会使百姓不会挨冻。</p>

你倒是一个好官。</p>

这是臣的本份,民以衣食为天</p>

做得不错,李威又夸奖了一句,上行下效,应当来说,父母亲对百姓不恶,下面官员有贪墨,有灰色产业,有不公正,但总体来说,做得不明显。不算太恶。不止是益州这一处,经过许多州府,大多数皆是如此。</p>

又来到猪舍前,是李威自己来的,味道很难闻,看了看这些猪,李威又说道:这个也好,百姓一年能吃上几顿rou,也是善事。</p>

是,看到李威连鼻子都不捂一下,所有官员都敬重起来。不管怎么说,在心中对李威评价甚高,只有这样的仁太子,才会不辞辛苦,亲自前往南荒不mao之地,才会爱民。</p>

经历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换作原来的太子,绝对不会站在这里。然而不是为了顾忌,让李威卷起ku脚,亲自动手喂猪,也不会嫌肮脏。到成年进城后,一直是这样生活。xg格如此,也不会忘本。</p>

益州刺史又xiao心翼翼地说道:已经有了ji生蛋了,臣分给了一些孤寡老人。</p>

应是这样</p>

狄仁杰与朱敬则对视一眼,然后会意地点了一下头。</p>

看了看,开始进城,城门口无数的百姓夹道相迎。唐朝重武轻文,一个文皇帝未必受欢迎,所以李治一旦病死,想象李世民那样,万族来吊,捶xiong顿足口呼天可汗,不大可能了。</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