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无人听(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七十四章无人听</p>

以后不管了,眼下得想明白。</p>

母亲需要时间,自己同样需要时间。然而立即感到母亲选择时机的巧妙,自己能商议的人,最好的人选是魏元忠与狄仁杰,皆在长安,就是还没有成长起来的姚元崇与西门二人,一个在太原,一个也在京城。</p>

当然,还是有可托负的人,裴行俭,见识不亚于狄仁杰。不过他与母亲很不感冒,如果行军作战,或者选用人选,可以找裴行俭帮助。这个十二条,本身就是切关母亲利益,这一求助,即使裴行俭,也不能站在公平的立场看待问题。</p>

或者还有一人,刘仁轨,但他是宰辅,是自己可托负的人,不能这些小事也求助,父亲同样都会反感的。刘仁轨的作用,是关健的时候,力撑自己一把。也不能求助。</p>

戴至德等人态度暧昧不清,到现在不知可信不可信,同样是宰辅,不好求助。就连崇文馆中对自己十分亲近的学士裴汲,也留在长安了。</p>

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些年成长,李威同样也有不可小视的力量,比如侍卫,没有带到他们殴打什么官员了,父亲也没大注意,但自从原来一群忠心的侍卫离开后,东宫又有许多侍卫为自己收心。</p>

于是立即喊来一个侍卫,让他将这个十二言,用快马骑回长安,询问狄仁杰,让他给一个回复。</p>

这才回来。</p>

几个兄弟皆在,这一次回洛阳,不仅是李威,也将李贤等人喊来,包括大部分重臣,真正的整个领导班子,一下子来个搬家,全部挪到了洛阳。站在行宫门口,李贤拱手道:大哥,恭喜了。</p>

谢过谢过。李威微微一笑,又问道:怎么在外面</p>

nai娘在喂nai,良媛不肯,要自己喂。</p>

一般这些皇子皇孙生下来后,都请nai娘来喂nai的。毕竟这时候结婚很早,比如去年李显纳的那个王妃,才十三岁,没有生孩子,生孩子才十三四岁,想喂nai都没有nai水。有些民间的孩子,就这样死去的。要么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请nai妈子,或者借nai。皇家不会,直接请nai娘进宫,择人标准不一定要美丽,而是要健壮,年当益壮,nai水充足,出身良家子即可。</p>

当然,nai娘进了宫后,很少能出宫了,至于自己的孩子,只好托丈夫哺养,不过百姓不以为苦,毕竟一旦选中,朝廷会有很丰厚的赏赐,特别是太子的儿子,说不定以后就是皇上,全家都能飞黄腾达。</p>

都知道碧儿产期将临,但这时候的医学,只能估算一下,误差有可能在一两个月,因此,提前在长安就找来了nai妈子。</p>

李威走了进去。已经喂好了nai,nai娘站在一边不知如何是好,儿子却躺在摇蓝里睡熟,边上还有婉儿月儿与自己小妹,趴在摇蓝上看。李令月说道:好丑哦。</p>

碧儿气得哭笑不得,刚生下的孩子皆是这样的,脸上许多皱皮,是丑点,但毕竟是自己儿子,心中很不高兴的,可是小公主有多宠,那一个不知道</p>

然后李令月看了看孩子,又看了看碧儿的肚子,问道:良媛,这个孩子这么大,真从你肚子里生下来的</p>

江碧儿点头。</p>

是怎么生出来的</p>

李威听不下去了,走过去说道:这是大人的事,你小孩子不要过问。</p>

我只是好奇嘛,大哥,你告诉我,李令月又象树袋熊一样吊在他身上。</p>

但对李令月,李威也很怜爱,自从来到唐朝后,与这个小妹来往最多,况且她对自己十分倚赖。怜惜地敲着她的头,道:你渐渐长大了,可不能这样。</p>

我偏不</p>

李威无奈,只好抱着她,来到门外,对李贤他们说道:你们进来吧。</p>

进入屋内,生着炭火,不是木炭,是煤炭,一屋皆。李旦同样因为年幼好奇,在李潞身边转来转去,又是一番恭喜。李威心中同样开心,看着他们说道:二弟,三弟,四弟,等到姚璹回来,挑起丹水渠重担,让韦郎中回京,我就带你们去邙山狩猎如何</p>

大哥李显有些yu言yu止,去年在九成宫,本来大哥要带他们狩猎,可让明崇俨这厮nong了一个祥瑞,打搅了。回到长安后,到骊山狩猎,又让父亲喊回去监国,然后两渠出现。</p>

提起狩猎,李显心中不大有底。</p>

如果你不相信,或者我向父皇母后请求,以视察民生与水利为名,前往三门一行,然后到熊耳山狩猎如何</p>

这大约行的,而且熊耳山更大,猎物更多。李显拍手称乐。</p>

李贤则说道:大哥得子,是喜事,我想求大哥一件事。</p>

什么事对李贤只是警惕,但毕竟是兄弟,所以感化为主,李威不想玄武门事变再次上演。况且父亲越来越昏暗,不是早年的父亲了。母亲跃跃yu试,老二也不能掺合。</p>

久未见大哥之诗作,大哥,能不能作一诗想观诗是假的,是示好的,至于是真示好假示好,不得而知。</p>

好啊,李令月一下子从李威怀中跳下来,拍掌说道。</p>

小点声,李威指着睡熟的儿子,李令月吐了吐舌头。毕竟十岁,也多少知道一些事理。</p>

李威沉思了一下,以现在自己古文水平,也能作诗y赋,不过不大好,即使写出来,也与以前写出的截若两人,所以不如不写。记得诗赋倒是很多,也不能一一引用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冲冠,凭栏处这词十分喜欢,可怎么引用</p>

看到满脸母爱的碧儿,忽然想到一诗,说道:我在丹水听到一个故事,可以改写成一诗。</p>

裴雨荷立即亲自拿来纸笔,来到东宫时久,也没有看到太子写过什么诗赋。这是第一次亲眼目睹,有可能后人不明白,唐朝人对诗的看重,宋朝人对词的看重,就象柳永,因为词写得好,所有粉头免费甚至倒贴陪宿,不是因为柳永长相好看,他扬名时,渐年老,又穷困潦倒,士大夫又对其鄙之。正是因为写了一手好词。</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