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今岁花期消息定(1 / 2)

加入书签

 参见陛下,裴炎行了一礼,又冲帘后遥拜了一下:参见天后。</p>

一般大臣为了清名,通常刻意疏忽隐在帘后的那个人,但裴炎没有,表情自然雍容,仪态大方,但论风度,满朝之中,似乎无几人能及。这一次将他从江南召回来,立即得到重用,破格提为黄门侍郎,也就是那句进士及第,俯视中黄郎里面的黄郎,门下省的二号长官。唐朝三省,中决策,门下审议,尚执行,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就在门下省内。同样是侍郎,中门下侍郎要比六部侍郎更有实权。其实某种意义来说,黄门侍郎的职权并不比宰相弱多少。</p>

当然,他也是功劳的,这几年替朝廷经营,所得几百万缗钱,奉公执法,处理直平,开始商贾因其罚没而怨,几年后看到其公平,怨声立失。这就是政绩,再说,国库干涸,虽连年丰收,可东征新罗,西边又要与吐蕃决一死战,没有裴炎,国库就不会如此宽裕。至于梁陆二人首倡大功,皆忘记了。难不成让两名商人做黄门侍郎</p>

还有人想得更深,这又是皇的平衡之道。经过太子之事,朝堂的各个宰相与重要的大佬,让皇不安心。可太子与裴炎之间却有着不可弥补的矛盾。这是对朝堂的掣肘与平衡。</p>

或者想得更深远,那就不大好了。看到没有,与太子作对,立即升官发财,而且升得快。</p>

裴炎一回洛阳,就让李治与武则天接见。</p>

看到他举止风范,李治也十分满意,不愧是河东裴家出来的弟子。抬了抬手,说道:裴卿,请坐。</p>

裴炎落落大方地坐下,李治开始与裴炎交谈国事。国家还算平稳,主要就是边境,新罗始终不安份。前面求和恩准,李谨行将大军撤回后,应刘仁轨请求,命李谨行为积石道大使,镇守廓州,鄯廓二州成犄角之势。听到唐朝军队撤离,李谨行这个新罗祸害到了青海,新罗人又开始侵吞百济。</p>

新罗人才真正将唐朝弱点找出来了。由于府兵制,每一次发大军,皆不易,要准备很长时间,才能将军队召集。即使李谨行所率的大部是靺鞨人,征集也十分困难。只要唐朝大军一发,请和避过,其他时间继续扩张,唐朝驻兵少,无法阻止。要么不惜人力物力,与新罗决一雌雄,可又有吐蕃人的牵制,唐朝犹豫不决。这成了唐朝的死穴。</p>

李治无奈,只好同群臣商议。这一块苦哈哈的地方,这些小夷子不要命的争,唐朝呢,每年花费不少钱帛,牺牲了无数战士。可是占领的百济与高丽百姓皆不愿意唐朝统治。于是想了想,将高丽王高藏与百济王扶余隆送回去。也不是办法的办法,你不认我们唐朝人统治,你们国王回去了,该认他们统治。</p>

然后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打去,不让新罗一枝独大。而且高丽与百济的覆灭,正是新罗与唐朝联军所为,双方以前就打了许多年,有深仇旧恨。这样呢,唐朝从容抽身,或者看谁顺眼一点,出点军队相助,不需要多少兵马,就将高丽与新罗全境节制。</p>

想法是很好的,百济之地原为唐朝全盘所得,打到现在,有许多百姓不愿意唐朝人管,逃到新罗境内,成了荒残之地,余下的又让新罗吞并了许多,地盘剩得很少。扶余隆不敢回百济原都城泗沘,只好将他安顿到安东都护府新城,封带方王,遥领熊津都督,安抚百济余众。</p>

又让工部尚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送回辽东。这个高藏还与李威见过数面,只是这个尚是一个假职,群臣没有真当那么一回事。让他在辽东安抚高丽余众,迁还原编制所有高句丽侨民。唐灭高丽后,百姓反抗激烈,李治一怒之下,多次迁移百姓安置,前后达四十万之多。现在辽东还有十余万户,归还侨民是无奈之举,不然对付不了新罗人。</p>

可这些侨民到来,高藏不安份了。与扶余隆一起在新城,秘密与靺鞨人联系,意欲反叛。其实唐朝也防了一手,没有让高藏到安东都护府平壤,而在后方建了一座城新,就怕他来这一手的。无奈之下,只好将他召回,准备将这个不听话的高丽王流到邛州安置。这一来,三国平衡掣肘朝鲜半岛的计划再次告吹。韩史意淫说这一年薛仁贵浮海,被新罗人大败。仔细考证,不可能的。薛回朝廷后,被任镇守瓜州。也未见史记载有其他出兵记录,大约是靺鞨某一部私自出兵,连大非川之败都记载下来,若有岂会不记载许多史学家真的将韩史当作真实历史,棒子的历史可信么幸好考证推敲,差一点蛊惑了我</p>

提及此事,裴炎正色说道:陛下,错矣,已颠倒本末。</p>

这一句来得突兀,李治奇道:何解。</p>

新罗地处海外偏寒之所,得之无益,失之不惜。吐蕃亦是如此,只要不让其骚扰边境百姓则已。这此乃末梢也。国家才是朝廷之本。当今二圣主政,国家富裕,百姓安宁,唯有一处不美。</p>

何处</p>

陛下仁爱,天后贤明,太子有作为,这此国家千古未有之中兴迹象。就到可恕臣斗胆说一句,本来是国家兴事,然今臣在江南,却听闻朝廷骚动不止。何故</p>

李治没有作声,儿子对这个裴炎很反感,难道裴炎不在意,反而为儿子作说客</p>

陛下对太子载培,臣在濮州就有所闻。太子虽因年少,偶有冲动之举,可也仁孝有加。之所以有种种骚动,正是太子年渐长,陛下为国事繁荣,偶尔疾痛,于是群下意见不一,意为下夺,误会乃生。</p>

李治又没有吭声,但这一句让他十分赞成。儿子年幼时不是这样的,这几年就象换了一个人,这其中很难不说,没有狄仁杰他们的功劳。</p>

家和万事兴,天子之家,就是国家。天子之家不和,天下怎和西晋混一宇宙,一统八荒,仅几十年后,土崩瓦解,逃匿江南,偏居一隅,何故八王之乱,才是主要原因。</p>

李治又没有作声,李绩与许敬宗昔日就说过,此乃天子家事,何问外人,于是得立武则天为后,但现在裴炎却说天子家事就是国事,天下事。还是没有明白裴炎的用意。</p>

臣以为这种骚动立即停止,二位圣继续主持国事,太子从旁协助学习观摩,这才是国家之本。</p>

这句话很得李治之心的,国家嘛,还必须自己掌管,儿子虽大,可是依就青涩,只能继续学习,做一个好学生。道:可是唉一言难尽</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