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风雨牢愁无着处(1 / 2)

加入书签

 开始李治还是气的,让儿子生生摆了一刀</p>

但儿子及时吐露真相,再想一想,不是针对自己的,也就不气了再说,若是一点心机也没有,纯是所谓的仁爱神马,这个皇位早迟会落入宦官权臣或者外戚手中</p>

还有,海市与盐糖的税务始多,在朝廷的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容不得墨吏伸手儿子说五百万六百万的,遥远了,但几项合在一起,一年收益也不少的这是朝廷很大的奶酷,李治虽然越来越昏庸,也比真正的昏王清明所以考虑到最后,就是儿子没有摆这一刀,也决定慎重处理此案与妻子商议了一下,在制书上又给狄仁杰加了一个头衔,江南道采访处置使</p>

唐朝现在一共是十道,原来临时设了一个行台尚书省,处理各道事务贞观时嫌机构重叠,冗官冗费,废除行台尚书省,保留各道称呼时不时派一些重臣作为黜陟大使替朝廷巡察监督后来武则天又改成十道巡抚使,中宗时设十道巡查使,因为人口增加,成为常设机构,玄宗时又改成按察采访处置使,接着又划十道为十五道</p>

此案不仅是梁金柱,还有盐使与海市的贪墨,又有曹王参预,一个小小的大理寺丞已经镇不住场子所以要想清查,必须给狄仁杰大的实权,但是授予江南道黜陟大使之职,以狄仁杰地位与资历,代理此职不合适于是做了一个变通,给了一个江南道按察采访处置使之职,主要处理这起案件的</p>

这个官有权无职,类似的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各个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等等这些大多数是临时之职,带职时有职权,没有品阶,去职时该时宰相还是宰相,该是大理寺丞还是大理寺丞</p>

市舶司却不算,仿照两京的市,几个海市设了市令一人,从六品,市丞二人,正八品,录事与衙役若干几个蕃市设市令一人,品阶变成了正七品下,市丞一人,从八品上,以及若干录事与衙役盐铁使还是临时之职,朝中正在商议,准备将它成为一个正常的官衙,掌管盐糖茶铁等物资与税务,但这几样却是唐朝所有行业中的重中之重,范围又十分广,上到辽东,下到交趾,东到大海,西到葱岭,因此争议多,一直没有定夺下来</p>

但毕竟是有实权的,黜陟大使与按察采访处置使从字面上看,就能看出其中的区别,一个黜,一个陟,再加一个大字,可见前者实权之重,可后者来势也不小,有按察,不用想了按察官员功绩过失,采访就是采访民间疾苦风俗冤情,况且后面还有一个处置呢这一逐磨似乎比一个大都督的职权还要高些</p>

这个任命下来,让许多人开始抽冷气</p>

什么叫捅了天,这回曹王与除天水才叫真正捅了天</p>

当然,奶酷太大了,李治不得不慎重前几年穷得,连花费几万缗钱,都不惜破下脸来,向官员询问去处以至听到那个不知道有没有的象墓,一个堂堂的皇帝都动了心思</p>

但若是李威不来这一刀,讲道理,以父子现在僵化的道理,未必能说得通说不通就能疏忽过去</p>

腊月的滑州不象青海,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许多地方有积雪,是前几天落下来的,太阳照了几天,还没有融化干净,大块大块闪着晶莹剔透的靓影多的土地在阳光上露出黑亮的光泽,冬小麦拨出青色的小苗,身影还小,可能看到它的茁壮再远处就是高大的滑州城墙,但狄仁行一行绕道滑州,并没有进滑州</p>

这一行人不少,有狄仁杰从大理寺带出来的得力下属,还有一些衙役,以及侍卫,还有李威害怕曹王李明恼羞成怒反扑,从东宫里调来的几个太监与几十个可靠的侍卫保护</p>

一百多人到了滑州境内,过来两个青年平民,与狄仁杰低语了几句后,将他们带到滑州东南隅,来到一个庄园前停了下来,指了指高大的门楣说道:狄使君,就是此处</p>

狄仁杰走了过去,敲了敲门</p>

管事不耐烦地问道:谁啊</p>

这是有意问的,从门匾上看出来是曹王李明的封地,但从狄仁杰一行的幡旗上也能看出是狄仁杰一行人的身份</p>

某是狄仁杰,奉皇上圣旨前来督查梁金柱一案案件还没有真相证据,只能说是查办梁金柱一案</p>

管事眼睛看着天,嘲讽地说道:你是江南大使,到你的江南去查,这里是滑州,不是江南道</p>

狄仁杰将制书拿出宣读,不仅是江南按察采访处置使,先前还有一道制书,就是郝处俊他们草写的,让狄仁杰查明梁金柱一案真相,所有官员闲杂人等务必配合,不得阻拦,否则严加追究但李明的管家立即将大门关上了,那个江南的什么使,他们在滑州,完全忽视,狄仁杰本身只是一个小小的大理寺丞,根本不放在管家的眼里</p>

狄仁杰也不急,从容将制书读完,这是一个手续问题然后让侍卫砍来一颗大树,当作了攻城槌,几下就将大门撞开了,管事不简单,竟然将仆役组织起来,手中拿着棍棍棒棒准备反抗</p>

狄仁杰喝道:胆敢违抗圣旨,阻碍办案反抗者杀无赦</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