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到春时欲睡(一)(1 / 2)

加入书签

 本来太子即将回京,许多人欢欣鼓舞。但这道诏书一下,立即泼了一盆冷水。</p>

其实论宰相之材,只有戴张郝三人最为称职,所以这些年国家内政相安无事。即使后来朝争开始,内政没有大的走失。国家多灾多难,也平稳过渡。戴张二人一死,只剩下郝处俊这棵大梁。</p>

刘仁轨资历够了,功劳够了,担任边将,更是文武双全。可担任宰相,能力与郝处俊相比,却有欠缺。</p>

一倒,太子的损失,国家的损失。</p>

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曰,看来太子回来,也未必顺利啊,国家又不知道要走向何方。</p>

刘仁轨与狄仁杰二人则来到朱敬则府上。</p>

想使太子登基,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太子从青海兴兵,借着上官婉儿的事发作。这不大妥当的,一是为以后开了不好的头,二是最后结果,不好掌握,成功了固然很好,能一举将后党全部拨去,失败国家内乱就开始了。并且朝廷已经将雍王幽禁,能回京,兴兵理由却是不足。</p>

所以只剩下最后一条,将明崇俨的事发作起来。</p>

看看皇帝你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让皇帝自己禅让,平稳交接。</p>

不过也不容易的,还需要大理寺有一人。</p>

刑部也能查案子,但与大理寺有区别。刑部的职权是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等政令,以政令为先,管理的面也广,查案子只是附从的权利,而且只能查一些普通的案子。</p>

重大的案件,则是大理寺刑侦立案折狱。</p>

因此,象狄仁杰在担任大理寺丞时,敢去查许敬宗大案。当然,查可以,审时必须有其他重臣在旁配合。可是担任了刑部侍郎以后,权更重,职更高,却没有资格去查处明崇俨之案。</p>

需要按照规矩来的,所以寻到刘仁轨。</p>

不敢说我很早设了一个乾坤局,专门等明崇俨喂皇后小丸子。就是太子知道,多少也会不高兴的。况且不是没有喂成吗。</p>

与魏元忠只能将此局闷在心中。但也不是没有收获,手中有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将足以让皇帝羞愧不安。然后喜上加喜,又有太子从没禄氏手中得到一份有力的证据。</p>

于是对刘仁轨撒了一个小小的谎,雍王行刺明崇俨,秋仁杰听说后,觉得不安,派人盯了盯,盯出了一今天大的阴谋。不是很早就知道的,是无意中知道的,而且是新近知道的。</p>

这中间的种种,刘仁轨肯定想不起来的。只知道机会,必然利用。</p>

因此,做了一个举动,借助三门四河全部竣工,推荐了三人升迁。魏玄同为吏部侍郎,韦思谦为御史大夫,比起他们二人,朱敬则升迁并不起眼,只是一个大理寺的少卿,非是正卿。</p>

</p>

但这个少卿即将有重用了。</p>

朱敬则迎了出来,三人进去,刘仁轨看了看朱敬则身边的老仆。也是一个清官,很小的宅子,仆役只有三四人而己,还有一妻一妾三子女,妾是太子所赐,无可奈何收下。</p>

朱敬则会意,让老仆退下。</p>

刘仁轨与秋仁杰忽然伏下,施了一个重礼。</p>

朱敬则连忙将他们扶起来,那敢受啊,秋仁杰不提,到仁轨可是当朝首辅。</p>

道:二位,不能折杀我。</p>

站起来,刘仁轨说道:太子即将返京,然而陛下不知是谁盅惑,居然让郝相公罢政。某知道,这是郝相公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得罪了某人。可以想像,要不了多久,郝相公都能罢政,李相公必然因为以前一些敢言,接着罢废。</p>

这个容易的,人无完人,想挑刺太容易了。就是刘仁轨,将他在青海的表现挑出来,反复的议论,要不了多久,也只能退休。说着,看朱敬则的表现。这个人也不错的,敢于进言,还向皇上开过炮的。</p>

所以思考再三,才选中此人,进入大理寺担任要职。</p>

不过还有些担心,毕竟他们是皇帝推荐给太子的,辅助太子,监督太子得失错漏。可自己与秋仁杰心意,是想让皇帝禅让。不知道他会不会同意</p>

没有看出来什么,只是一脸忧虑。于是刘仁轨又说道:臣已老矣,相信要不了多久,也要随戴相张相他们一道前去就是太子回来,以后能不能顺利继承唐朝大业纵然是登基,又有几人能听他指挥某担心哪。</p>

刘公,我知,可我位低人悔</p>

位也未必低,人也未必微,不过与刘仁轨相比,是位低人微了。但这个位,却能成为颠倒乾坤的关健,刘仁轨依然没有说,继续试探,道:去年皇后派李首成前去青海,数次与太子交谈。太子无奈,只好答曰,他日登基,皇后之权,依不低于现在权势。然而</p>

直摇头。</p>

也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站在刘仁轨的立场,皇后这样做太让人失望。都答应给了你现在的权利,可你仍然不满足,继续将手往朝堂上伸,想要做什么现在的权利已经很不小了,除非想做吕雉,或者北魏的那个胡太后。</p>

但站在武则天的角度,想法又是两样的,想要平安无事,郝李二人必倒,不倒她心不安。实权还是抓在自己手里安心,放在儿子手上,儿子渐壮,自己寄人篱下,万一发生意外呢</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