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为问花何在(一)(1 / 2)

加入书签

 第十三章为问uā何在一</p>

刘仁轨愁眉苦脸地离开</p>

武则天的口谕,也等于是诏现在李治、武则天与李威三人,皆有处理大政的权利所以,李威让裴炎草拟待胡的策子,裴炎不得不从但武则天让刘仁轨草拟糊名制度,刘仁轨同样不得不从并且武则天说得还在理上</p>

武则天都不想碰这个禁题,况且刘仁轨</p>

只好又到了东宫求救</p>

李威叹息一声,低声道:“我说过,很想与母后携手合作”</p>

他有他的优势,是先进了一千多年的见识,未必记得很多的知识面,但大约的先进的与落后的,还能判断出来一些想法,在这时代也很前可也有不足的地方,智慧权谋机心细节,不要说母亲,连普通的重臣有可能都不如</p>

如果自己起用了一些贤良的大臣,后宫有智慧手腕高过人的母亲相助,替自己补漏拾遗,再加上自己前的见识,一个强大的唐王朝很有可能就在自己手中实现了</p>

可不知母亲倒底什么想法,终是不肯</p>

刘仁轨并不是坚实的倒武派,听了李威的话,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想合作不大可能……”</p>

“母后的智慧,我很佩服”</p>

“臣却加担心”</p>

“也无奈了,刘卿,我问你,父母打儿子可以不可以?”</p>

“可以”</p>

“儿子打父母可不可以?”</p>

“不可以,但陛下啊,这是皇宫”下句话不大好说,不能将普遍家庭的情况往皇宫里搬昔日,李世民若没有玄武政变,休想成为一代伟帝,再发展下去,连命多半都让李建成与李元吉做掉了就是这样,李世民手下一干心腹还不放心,尉迟敬德立即闯入皇宫,逼李渊让出军国大权就是怕万一的事发生</p>

“当时裴行俭向我提出两议,我选择了后一条,就是想让皇宫以后不再发生人伦惨剧”</p>

“陛下,你的心意是好的,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发展……”</p>

“我知道,可是我这一次登基,已有些不孝,不能再不孝下去况且,已有了它,”拍了拍桌子上的奏折不是说奏折的,是指帝位这个大义已握在手中</p>

“但臣怎么办?”处理政务,刘仁轨定下来不及裴炎的,再说,这个头痛的奏折,也不能草拟</p>

“既然裴炎说政务乃是国家根本,那么我们就谈一谈这个国家根本国家根本是什么,最少让九成以上的百姓,不愁衣食,没有好衣服穿,但要能穿得暖和没有好食物享用,但最少能吃饱”</p>

“是,不大好实现的”</p>

“我也知道,所以昔日不惜争议,开创了一些财源,正是为了减少百姓的税务这还不够的,于是又因为旱情,想到了增加粮食产量,以及与父皇母后合力推广因地制宜,立体养殖但还是不够,最好能抢出多的耕地”</p>

“陛下是指……”</p>

“我朝的耕地有几条,一是平原之田,是国家的主要耕地来源从关中到河北河东河南,大多数是这样的耕田可是水少田多,唯一的方法,是国家拨出款项,兴修多的水利”</p>

“是不错啊,但国库紧缺,突厥有变,国家需要军费,还有丹水渠又没有竣工,陛下又打算赎出部曲,这么多用费……难哪”</p>

“这倒不急的一旦丹水渠竣工,朝廷每年可以节省出大量的费用突厥人也不是难以对付但必须从现在就要谋划”</p>

“是”</p>

“还有一个耕地的主要来源,梯田梯田投入大,见效少,对此我的看法是不鼓励也不反对”主要是来自山区的百姓,通过这种耕作方式谋生,其实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破坏很强的但在这时候,山区的百姓不借助梯田,又能怎么办?就是在后世,梯田也没有杜绝,不要说是唐朝了</p>

“另外就是河谷两旁的耕田还有一个重要的耕地,我朝一直没有重视,那就是圩田长江郁水一带,许多地方适合圈沼泽为圩田”</p>

李威讲的这个圩田,对唐朝来说,很重要的大禹定九州,活动的范围从长安到河北,南方最遥远的地方是太湖,却将扬州定为最下州在后世是无法想像的,正是因为河流密布,雨水又多,泛滥成灾,多处地方是沼泽沼泽多,湿气必然重无论从生存,可能环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才将扬州定为九州的最下州</p>

到了汉朝,最高峰时,人口达到了一亿多,甚至比宋朝最鼎盛的时候人口还要略多,江南还是偏隅的地区正是因为江南环境没有改造伍子胥过昭关,换作后世,周围的山也不高,不险,还不知道有几百条道路可以到吴国但在那时代就不行,翻过了昭关,只有那么一两条道路,其他地方皆是沼泽,无路可通</p>

晋朝的第一次将政权南迁,给了江南一次机会为了生存,终于想到了圩田,在沼泽的四周起圩埂,筑堤圈沼泽为田,加上气候,江南才逐步好了起来唐朝的圩田多了,但依然远不及后世</p>

这是很普通的道理,换作后世,大多数农民皆知道的,可在这时代,想法依然有些前</p>

刘仁轨思索了一下,道:“陛下英明”</p>

他的品有些狡猾,说句不好听的,若没有必然的把握,不是一个君子,是那种明哲保身的大臣但也要看君王,象魏征不遇到李世民,包拯不遇到宋仁宗,当真是诤臣?也未必</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