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王八之气(下)(1 / 2)

加入书签

 第八十一章王八之气(下)</p>

这一群使者也在听。</p>

他们想法倒没有李威那么复杂,西突厥数次叛乱,仅是肢解了罪盔祸首,也不算严重的处分。象何国的使者,甚至还不喜欢李威对触瑟罗的温言软语,心中盼望唐朝出台更严厉的措施。</p>

造成这种思想的差异,正是地缘关系。</p>

唐朝离得远,西突厥都不能称为完全占领,况且更遥远的河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唐朝军队是否强大,不强大,就无法战胜大食。另外关心的是唐朝皇帝的态度,以前唐朝两任皇帝对河中态度仅是羁縻,羁縻了,不拿一针一线了,也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了。这也不是河地地区各国所想看到的。</p>

但听得很仔细。</p>

唐朝皇帝与五姓争执到现在,既然是作为使者,并且是谨见大唐的皇帝,就没有一个是差的。也听明白了,唐朝想在碎叶川移民,五姓却不同意。为什么要移民,是将重心想放在西域,五姓主动权会丧失,自然不会同意。但对河中地区却是一件好事儿。</p>

唐朝重心转移到碎叶城,这里离河中地区又能有多远?</p>

一个个伏下乞求。</p>

“你们起来,我自东都出发前,就与几位相公商讨过你们河中。想要帮助,必须驻扎一支军队。”</p>

“陛下,我们会热烈欢迎,”温苟同兴奋地说道:“只要大唐天朝派驻军队,我们各国会主动提供贵国粮草。”</p>

“温大使,不是你所想的那么简单,想帮助你们,必须与大食对抗。大食不是小国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军队驻扎得少,不起作用。驻扎得多,你们负担沉重。不仅是粮食,还有武器、盔甲、辎重、伤药以及士兵的抚恤奖励。这是不切实际的。就是你们暂时同意,以后矛盾众多,百姓不服,有可能会造成更多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有了第二策。我们唐朝军队以碎叶城为中心,随时侧应你们河中。平时派一些将领训练你们的将士。刚才一战你们也看到了,纵然我们军队不若咽面人勇敢,最后战果会不会胜利?这有一个方略。再将你们各国组织起来,组成一个松散的联盟,共同抗击大食入侵。真不行,我们唐朝军队自碎叶城出发,与你们联手,几次打击之后,大食人只能望洋兴叹。况且他们西边还要与拜占庭人作战。”</p>

“这个主意好啊,”石国使者石中信抚手称赞。</p>

石国在大后方,希望唐朝支持,可一旦唐朝派驻重军进入河中地区,心中还是有些犹豫不决的。特别是石中信,是石国的老贵族(石是石国王姓,后来突厥人入住,石姓变成了石国贵族之姓。但多数河中国家,包括史国、曹国、何国,皆姓昭武,所以唐朝人称为昭武九姓。)</p>

“是好啊,但没有了士兵伤亡,没有了武器损耗?”李威讥讽地问道。</p>

一切费用还不会少,照就,只是换在碎叶城,能减少矛盾与纷争。后面一句话还没有问出来,你们河中地区想什么都不出,就拥有唐朝的庇护,这世上有没有这样的好事?</p>

要么就是臣服,这个臣服,李威能不能看得中?</p>

不等这些使者思索,李威直接开门见山说了出来:“所以,当初我与几位相公的意见是,各国按照国家地域大小、百姓多少、富裕程度分成六个等分。比如康国划为第一等,石国划为第二等,安国西曹划为第四等,东曹等国划为第四等,小史国东米国划为第五等,更小的国家与部族划为第六等。拥兵三百以下者忽略不计,只要派出士兵相助即可。第一等一年交纳三千两银子,第二等交纳两千五百两银子,依此类推,第六等一年只需交纳五百两银子。这样就有足够的费用,维持唐朝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兼管你们河中的安危。”</p>

不算过份的做法。</p>

西域是羁縻政策,然而时叛时复,唐朝不得不派出了一些驻军。也征收粮税,不是以银子形式征收的,而是以粮食牲畜形式征纳。这个税务也很轻,几乎忽略不计。但有时候官员做得不好,也是造成西域各部不服的原因之一。此次李威来到西域,也打算将税务数额准确定落下来,省得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给官员鱼肉的机会。</p>

河中几乎是现在中亚最富裕的国家。物产丰美,气候湿润,盛产金银,甚至有的国家还产水晶、宝石与美玉。富裕到什么地步,河中有一个传言,安国太后兵败逃跑,丢掉了一只鞋子,让大食人捡到了,结果它价值几万银币。李威听了后很愕然,常常想这只鞋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p>

再说银价。唐朝金银货币化,影响最大的是倭国。而河中与波斯、大食早就实行了金银货币化。几乎没有什么波动。估算了一下,河中地区金银价也不等的,一两银大约相当于唐朝七百文钱的购买力。若是只计算粮价,仅相当于五百文钱的购买力。李威订的这笔税对于河中各国很低的。但唐朝也能以量取胜,自河中到邻近的吐火罗,与南诏相似,分布着许多小国家与部族,有的部族只有几百人也敢自称为一国。这一带大约分布着上千个国家与部族,符合李威标准的,最少有一百多个国家。若是能全部征收,一年也能收上来二十来万两银子。这些银子是河中贬值了,但是运回长安的,再从长安将物资运到碎叶。产生的价值,是按唐朝的银价计算的。这样,二十几万两银也是可观的税务。</p>

说税谈不上,这么广大的地区,这么多的百姓,一年二十万两银子,算什么税?与其说税,不如说是保护费。</p>

但还是实施不了。</p>

比如石国,石国有数座大银矿,其中伊腊克与比良坎克两大银矿,一年产银就能达到十万两。但石国在后方,换作安国,让他一年交一万两银子,他们也会愿意的。石国那怕让他交一千两银子,心中也未必情愿。这个问题,在调动各国兵力时同样会遇到。</p>

所以李威只是说一下,马上就转变了语气,继续说道:“也不妥,我朝对河中是羁縻,一旦这样做的话,你们百姓也未必愿意。因此,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继续替你们组成一个联盟,派出将领训练你们的军队,甚至支持一些武器,能不能出兵,见机行事。这样,就不需要你们任何负担。但是,你们别忘记了,我们唐人不欠你们河中的债务,能不能抵抗大食人入侵,是你们河中自己的责任。我却听到了很多事,你们不仅向大食臣服,进贡,还连你们祖宗的神灵都抛弃了,改信伊斯兰教。试问,伊斯兰教的诸神是保佑大食人,还是保佑你们河中人?自己的态度都没有弄清楚,让我们唐朝怎么样帮助你们?我们出兵西域,是保护商道,保护河西走廊,我们出兵***,是保护辽东百姓安全,我们出兵***厥,是保护河北河东灵武百姓不受到侵犯,我们出兵吐蕃,是保护剑南陇右不会受到吐蕃的戗害。但我们出兵河中,又算什么?若是你们自己态度暧昧不清,我们唐朝何必趟这滩子混水?”</p>

这些使者不能言。</p>

李威语气严厉过后,再次变得婉转起来,说道:“当然了,你们各国的情况不一,考虑的想法也不一。在你们没有前来之前,也没有摸清我们唐朝的想法,更不会产生统一的思想。但你们不用急,此次既然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也要逐一将这些问题尽量解决。既然你们也来了,其他各国也会派使者这几天内赶来。大家一道坐下来进行初步的协商。”</p>

还有一句话李威没有说,此次唐朝军队进入多深,一是看河中各国的态度,对河中感兴趣,可是有吐蕃、***厥,还有倭国与新罗的事务没有解决之前,李威是不会冒然深入河中的。刚才说了那么多,包括征税,真征税,只会征这点税,当真弥补唐朝军队的损失?这都是放一个烟雾弹,只是向他们表明,唐朝的一个态度。我们唐朝是支你们的,你们大胆反抗吧。</p>

进入多深,重要还是等斥候回来,打探大食的消息。</p>

说完,将使者送出中帐。</p>

几天后,更多的使者到来。包括安国,更遥远的火寻国与拨汗那(古乌孙的后裔)。后面两国也是遭受大食攻击的重灾区,包括南边的花剌子模,已经被大食人吞并下去。这几个国家与唐朝也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胡应率群夷来唐,就是从这几个国家绕道返回唐朝的。</p>

李威将这些使者安排到一块,意思还是那天晚上说的话。</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