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前夕(1 / 2)

加入书签

 第八十四章前夕</p>

这个决定,使李威原来制订的方针全盘的改变了。</p>

于是几个重要的将领进行了周密的商议,然后一道道命令下达。</p>

先让河中各国使者回去,你们全部回去,别争了。我们大唐愿意替你们出这个公道,可你们得拿出一部分诚意。还有,回去对你们的国王说,最好你们的国王到来,与我谈。国王不能来,也要派国家最重要的人物前来。</p>

李威还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原来我朝设置的都督与刺史官职哪儿去了。”</p>

“是,是,”各使者心虚地答道。</p>

这个指责多少过份了些。本来是承认是唐朝的刺史都督啥的,后来看到唐朝不管他们,又重新自立为国王了。但李威代表唐朝说管他们了,那么自己也等于犯了错误。</p>

李威又说了一句:“限你们一月之内,必须要返回。”</p>

对于东曹国来说,日期很宽松,但对于一些路程遥远的国家来说,一个月,时间太短了。不过若是赶得快,也能勉强赶过来。</p>

个个象乖孙子一样答道。</p>

然后喜形于色的离开。</p>

有的心中想到,终于将唐朝拖下了水。</p>

这是第一项命令,第二项命令下达给吐火罗叶护阿史那都泥涅。波斯太远,吐火罗之失唐朝多少有些责任,有责任的还有吐蕃与阿史那步真。原来平定西突厥之后,唐朝任命阿史那步真与阿史那弥射为左右厢可汗,与吐火罗叶护成三角鼎立之势,皆属安西大都护羁縻。当时朝廷本意是三角鼎立,又便于节制分化,有急时也能相互支援。用意是好的,可人用得却不对。这两人都是庸才,弥射略略强过步真,在阿史那真珠反叛时,弥射曾主动相助过步真。可是步真气量狭小,在讨龟兹与疏勒时,对唐朝安西都护苏海政说,弥射欲叛。苏海政居然相信,将弥射斩杀。这支唐军挂着的是唐朝名义,实际大多数突厥人,由是军心涣散,在弓月与吐蕃联军的围攻下不支,苏海政以资贿吐蕃,请和而返。</p>

此次结果很恶劣,使叛乱扩大,吐蕃嚣张,唐朝威信大跌,各部离心。当日斩弥射时,鼠尼施与拔塞干两部立即叛走,让苏海政镇压下来。这次冤杀,与阿史那伏念异曲同工。也为吐火罗乌湿波政权灭亡造成了重要的因素。</p>

唐朝通向吐火罗有三道,一是自庭州到河中到吐火罗的北道,一是自龟兹到疏勒到弥射族兄继往绝可汗封地再到吐火罗的中道,一是自龟兹到俱密到瓦罕走廊到吐火罗的南道。吐蕃一侵,中南道皆失。苏海政的失措,北道各部反叛,不听调动,又失。吐火罗复成海外孤悬之势。</p>

紧接着大食夺下波斯与信德尼婆罗,兵锋直指吐火罗。这是一次很默契的进攻。但这次唐朝没有麻木不仁了,用高贤代替了苏海政,进攻弓月,强行打开中道与南道,没有成功。本人也战死在沙场上。与此同时,大食向吐火罗发起了猛攻。</p>

于是再用裴行俭代替高贤。裴行俭任用崔知辨与曹继叔两员勇将,逐渐将弓月叛乱镇压下去,然而因为吐蕃人的牵制,始终无法将兵力抽出来,援助吐火罗。只好让步真率兵前去援助。但步真与乌湿波双双阵亡,步真手下重将李遮匐仓惶逃回。下吐火罗沦陷。</p>

裴行俭引以为耻,一直没有说。直到李威前来西域,才将这段隐情说了出来。</p>

这个吐火罗是指广义上的吐火罗,下面有护密、护时健、罽宾、帆延、诃达罗支、骨咄等二十七个大国,以及一些小部族。狭义上的吐火罗是指居住在缚底耶(阿富汗北,原恹哒国王都小王舍)的一国。乌湿波没,国人重立都泥涅为新叶护。但若是历史走向不改变,都泥涅死后几任可汗皆战死于沙场,吐火罗也于二十八年后彻底没于大食。虽然后面其国时常向唐朝进贡,然而已经是大食人扶持的伪官员了。</p>

不过眼下吐火罗看似很有作为,自从唐朝强势以后,不但吐火罗,包括泥涅师,在唐朝的支持下,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大食,复波斯运动,这个波斯王子略微比他老子与祖父强。</p>

在史上,唐朝已经扼制了大食扩张的步伐,例如呼罗珊这位很厉害的总督萨勒姆,在呼罗珊就被各地的起义拖住了脚步,几年时间内,都不能向河中发起一次象样的进攻。但胜利果实随武则天上台,随之倒地。</p>

历史走向随着李威到来,变成了一个很微妙的拐点。</p>

上战伐谋,次者伐交,无论如何,吐火罗,李威不可能不利用的。虽然不如最鼎盛时,藏甲兵十万,但还保留着许多实力。还有泥涅师,有他的号召,呼罗珊波斯百姓就能主动配合唐朝军队。而且两相配合,呼罗珊起义会达到**,也等于是胜兵数万的。</p>

另外就是突厥人。</p>

打大食人,突厥人都不需要动援的。</p>

后世有人说吐蕃为唐朝守住了西大门,扯到冥王星了,纯是睁眼说瞎话,比穿越更误导少年儿童。但突厥人却是真刀真枪地与大食人激战了多次。包括阿史那都支,前几年为了河中就曾发过兵,然而大败而归。突骑施人曾起到过一定效果,可他是一个反唐政权,为唐朝与大食联手绞杀。即便是***厥的默啜,歼灭了娑葛后,也派了默矩与阙特勤远征大食,兵败而回。在史上突厥人与大食人零零碎碎发生了多次交战,规模远胜于唐朝,至于吐蕃……别当真。</p>

造成这个观念,是因为在突厥人心中始终认为河中的地盘,是他们突厥的,现在凭白无故,或者因为大唐软弱,被大食人占有了,心中不服。不是为河中争一口气的,是替自己争气的。其实这样一算,自己能打的牌面还有很多。</p>

但王方翼提了一个疑问:“陛下,那么突骑施的事……”</p>

李威想都没有想,答道:“继续。”</p>

若没有大食的事,肢解突骑施会平安进行。就是不知道车鼻施别部与突骑施最后的走向。但有了大食的事,肢解突骑施后果谁都没有预测。并且它的地形独天独厚,北倚夷播海,东倚金山,南倚天山,而西北方则是空旷人烟稀少的地带,几乎没有任何天敌。夏天可以迁移到西北放物,冬天返回。李威不记得历史,可心中有隐约的感觉,这个部族若是任其壮大发展下去,以后必成唐朝的大患。</p>

此次车鼻施部是叛乱的主流,不乘机整合分化,下次再也没有办法找到借口。只要乌质勒做上十几年乖孙子,突骑施就尾大不掉了。</p>

于是李威果断地做了选择。</p>

然后又说道:“将张仁愿请来。”</p>

张仁愿到来。</p>

李威说道:“张仁愿,我想让你去一趟大秦国。”</p>

来到西域,李威就问过各部返回去使者的情况,其实有的河中使者,这一次重新前来拜见。大多数人死活,李威没有兴趣,但中间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比如阿瓦尔人的使者,比如说拜占庭人的使者。</p>

这么大规模的团队,沙漠里的沙匪不敢打主意的。但是路途遥远,有冰山雪原,有荒漠大泽,有草原丘陵,有高山大谷。也有可能发生意外的情况。得到的消息,是全部平安返回了。至少在河中这一段,没有什么使者出事故。但是返回拜占庭,这个国家还要商议,而且大食人也议和了,这些年,拜占庭人也打得很辛苦。先是国内***教派与多神教派争斗,然后哥特人、阿瓦尔人、波斯人,再到大食人。难得的休生养息机会,国内必然产生主和派。</p>

一时半会,李威也听不到音讯的。</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