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前夕(五)(1 / 2)

加入书签

 第八十七章前夕(五)</p>

泥涅师与阿史那都泥涅听到消息,大喜望外,两人立即动身,不过泥涅师又做了一件事,派了人潜入呼罗珊与塞斯坦境内,扬言唐朝不日协助我们波斯复国了。</p>

吩咐完,向着西南方伏下痛哭。</p>

复国有望了,波斯在吐火罗的西南方向,所以做出了这个举止。但泥涅师却没有想到这个举止,注定了他的命运。</p>

李威听到后很反感,出兵帮你复国的是我们大唐,你老子死也死在我们唐朝长安,要拜哭,你也要向东方拜哭。对游牧民族反反复复,李威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良方,只有用一些土办法,强大了就切割肢解分化,然后移民充塞。波斯人有发达的农业系统,即便有游牧民族,也是半游牧半定居状态。可李威却在心中认为,皆是一群喂不好的狼了。</p>

于是暗中又对本来制订好的政策进行了一些修改。</p>

接见了二人,喜怒不露形色,寒喧过后,说道:“从前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老国王去世了,大臣们准备拥立国内一个王子即位。这时候,在外国有一个王子,听到父皇病逝的消息,从外国人手中带来了许多军队,作为争王的资本。大臣迫于压力,只好答应他的请求,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将王冠放在两头狮子中间,让这个王子必须从狮子中间取回王冠。结果这个王子却勇敢地做到了。”</p>

泥涅师再次泣不成声。</p>

波斯立国已久,第一个朝代是承契美尼帝国,立国一百多年,让亚历山大灭亡。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很快被各国瓜分,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以叙利亚为中心,又创建了一个波斯王朝。仅一百多年,安息与大夏独立,东部受到贵霜帝国侵扰,西面又面临罗马帝国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与安息帝国瓜分。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以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鼎盛时囊括伊朗全境与周边地区。可因为受到贵霜帝国侵略,国力衰退,各地军阀割据。三百多年后,为地方总督的儿子阿尔达希尔推翻,这就是萨珊王朝。</p>

李威说的这个王子是指巴赫拉姆一世,萨珊王朝的***国君,在历史上其实没有什么做为,在位时间也不长。但在波斯文学列王纪中却将他变成了第十代国君,又将萨珊帝国中兴之君,第九代国王沙普尔二世的事迹加于他头上。</p>

但列王纪在波斯人中影响很大,就象三国演义一样,一提起曹操,是一个白脸大奸臣,一提起张飞,一个鲁莽的杀猪卖狗大汉,历史真相退化,李威了解一些波斯情况,真真假假的弄不清楚,也将列王纪当作了重要的参考。</p>

真假不管,但波斯以前横行四方,轮到自己,却象一只狗一样,从东窜到西,泥涅师哭得很凄惨。</p>

等他哭声小了一点,李威又说道:“你在我朝呆的时间很长,也看过许多书,应当知道这两个人,一个是王猛之孙王镇恶,一个是陈庆之,王镇恶不能提剑,不能拉弓,连马都骑不好,每次作战时,却冲在前面。陈庆之还是一个跛子,弱不禁风。可数次面对几十倍的敌人时,从来不害怕。你是波斯的未来,要向你的子民展示你们的勇气,这样,你的子民才有信心为你作战。”</p>

别人说这句话没有资格,但李威却有权威说这句话。我都是大唐的皇帝了,都亲自站在前线,你只是一个屁大的波斯王子,为什么贪生怕死躲在吐火罗,连面都不敢露?</p>

“是,”泥涅师老老实实地答道。</p>

也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感触他,开始说出他的计划。</p>

商议了大半天,唐朝军队再次做了调动。契苾明、细封雷、拓跋坡、野辞明川再率五千唐朝军队进入吐火罗。还是以整编与训练军队为主,吐火罗各国以及突厥人,分别调来五万军队训练。还可以调去更多的军队的,然而吐火罗各国是山区,粮草不足,掣肘了容纳军队的数量。</p>

这个动静闹得就有些大了。</p>

萨勒姆很快得到了消息。</p>

可接下来李威又做了一件事,让他迷惑。</p>

这么多百姓迁移到碎叶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那么遥远。秦十八十五天就抵达青海,那是不要命骑马跑出来的,六千多里的地,对于百姓来说,是多少遥远的距离?</p>

刘备从新野逃跑,带了无数百姓,一天只能走十里路。特殊情况不能算的,人多,又没有组织,越乱就越乱,结果成了龟跑。此次是从容安排,不会出现这个局面。并且细节也考虑到了,比如辎重,大多数百姓一贫如洗,可少数百姓带来了许多家当,因此在青海就将这些家当一起强行扔掉了,到碎叶城全部补偿给你们。再者,就是生活用品,比如衣服,衣服自己带着,还有帐蓬与日用品,棉被,这是放在大车上,用专人拉着,到了夜晚来临时,发放给百姓,早上起来重新叠好,再放入车中。再将老人与孩子,除了婴儿要母亲照料外,全部带上车子,先行带到碎叶城,特地编了号,一户一号,甲子多少号,乙丑多少号,分成六十个组,不然人太多,有许多名字又重复了,不好管理。以号领人,同样以号安排地点。一百号一个小组。</p>

保持了轻装前进。但天气不乐观的,无论怎么走,在路上都要经过寒冬。</p>

平均下来,能每天保持五六十里的行程就算不错了,也就是说有可能得四个月时间,才能将这漫长的路途走完。</p>

所以几样东西成了关健,粮食,棉衣棉被,木炭,药材。</p>

关中今年不指望了,侥幸河西走廊与西域如今也种植了大量的棉花,朝廷可以出资购买。可仍然不够的,顶多能维持迁移百姓用度。有很多百姓不愿走,难道真让他们在青海冻死不成?还要从河南河东等地调来大量的棉衣棉被药材。</p>

再者,麻烦的就是粮食。</p>

就是半饱,一个人十天下来,也会消耗一斗粮食,四个月就是十二斗。若是十几万二十几万人呢?</p>

李威又想到了一个办法,火炬接力!正好大道上有许多驿站,比如从玉门到沙州,玉关六十五里路到常乐县,常乐县有南北二道去沙州,北道自常乐驿三十里到階亭驿,二十五里到甘草驿,二十五里到长亭驿,四十里到白亭驿,二十里到横涧驿,二十里到神泉驿,四十里再到沙州城驿。南道亦是如此。整个西域几条重要的干道同样是如此,长的六七十里,短的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p>

接力开始。</p>

第一步得从河中地区将粮食调运过来,也是不容易的,调运的粮食数字庞大,有可能达到五十万石以上,一车五石,要用十万车次。各国分摊,数量能勉强凑齐,可得运回碎叶城。又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先将过冬的粮食与路上的粮食调动碎叶,派出部分士兵,各国再支援一些人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接力。比如甲地派人将粮食调地乙地后,迅速返回,乙地再将粮食调到丙地。节省了消耗,甚至有人路近,晚上还能返回家中过夜。起始点压力不重的,到了后来压力就很重了,但接近了碎叶城,有唐兵接应,分担了压力。</p>

也是比较伤劳力的事,但在唐朝替他们河***头的情况下,百姓也没有什么怨言。</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