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春雷(五)(1 / 2)

加入书签

 提拨了四名听话的宰相,权利进一步,牢牢地抓在武则天手中。</p>

大封祖先了,五代祖武克已为鲁肃公,高祖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武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父武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父亲武士搂为太师、魏定王。作五代祠堂于文水。</p>

然后大肆封诸武,武三思迁为夏宫兵部尚,其他诸武先后再次提升。民间的说法,好的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坏的说法是北鸡司晨,惟家之索。</p>

有心人不是这么看的。</p>

诸武得到提升,环绕于朝堂之,武则天用起来会很放心。不然,她还会继续借裴炎这个轴点控制朝堂,那样的话,对武则天很危险。</p>

为了正名,接着又下了一道诏。</p>

追尊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册像于老君庙受人拜祭。</p>

这一招宛若天外飞仙,流星贯空。全国百姓为武则天的神来之笔目瞪口呆。</p>

老子很幸福,死去了一千多年,突然间被人加冕为太玄元皇帝,冒出来一大群孝子孝羽,如今他的母亲也要受凡人祭贡。</p>

武则天不会胡来的,这走进一步为自己掌权正名。李唐可以认老子为祖先,她尊崇一下老子的母亲也无可非议了。那么国家教主与母亲先天太后并尊于天的庙堂,自己与皇帝是不是可以并立于人间的朝堂?</p>

朱敬则找到了秋仁杰,没责问秋仁没有在朝堂反对,而是问道:“秋相公,那些坊间的消息是真是假?”</p>

狄仁杰没有回答,反问道:“陛下临走之前,向你说了什么?”</p>

“陛下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臣低调行事,不要得罪了小人……以免贻害自身,等他回来时,手中无人可用。”</p>

“那你就按照陛下的吩咐去做。”</p>

“你是说……”朱敬则眼神中闪过喜悦的神情。</p>

“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陛下。”</p>

“儿”</p>

两人做了简短的交谈,立即离开,非常时刻,作为李威原来的六大金刚,两人会谈时间若太长,有心人肯定会注意。</p>

武则天的种种做法,终于激起了一件大事。</p>

北风南下吹落一地碎叶,杀气森森。</p>

扬州城来了一群人。李绩的孙子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与弟弟李敬献,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少了杜求仁,多了刘绍之、庞中泰,数人会坐事,李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献罢官,骆宾王为临海县承,庞中泰与刘绍之亦是如此。</p>

贬职了,就要赴任,但这时候没有火车没有飞机的啥,往往到遥远的地区,需要几个月时间,甚至不想赴任,刻意在半路逗留。数人会于扬州。在扬州还碰到另外一个人,被黜的监察御史魏思温。几人相谈之下,情投意合。</p>

魏思温又让好监察御史薛仲障求职于扬州,再令串超诬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囚之。过了一段时间后,又矫诏说高州酋长冯子献谋反,发扬州兵讨之。开扬州府库,就钱坊,录工匠囚徒授甲,夺城,开三府,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李敬业自立为扬州大都督,匡复将,唐之奇、刘绍之为左史长史,李宗臣、薛仲障为左右司马,庞中泰与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起兵讨武。旬日之间,得兵十几万人。</p>

而且扬州与史扬州不同,因为航海的出现,扬州更加富裕。</p>

虽说朝廷是在苏州设港的,这时候因为后世的海与苏北南通等地,大多数在海面以下,扬州离海口很近,海潮影响明显,船舶可以借助潮水来去自如,节省人力帆力。同时扬州又有大运河之便,处于海运与漕运的交叉河。一直到唐末,瓜洲江沙增多,船舶的卸载才渐渐转向润州。相对而言,苏州就没有扬州那么多便利。因此许多船舶在苏州港做了检查后,连货都不御载,直接就驶到扬州来了。</p>

李威听后,那个肉痛啊。</p>

没有办法,是母亲嘛,这是大义所在。母亲辛辛苦苦地为朝廷处理了近二十年的政务,无罪,自己不好将母亲怎么样的。只好采用了没禄氏的苦肉计。然而牺牲太大了。</p>

李敬业又找了一个与李贤相像的人,冒充李贤,说李贤没有死。</p>

这也能理解。</p>

虽然李贤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可他终是正牌皇子。</p>

就象西汉时,准南王刘长杀宰相,在封地胡作非为,然后又要谋反。汉文帝拿这个弟弟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流放到蜀地做一个平民百姓,吃点辛苦,磨练一下,过几年懂一点事了,再召回来。</p>

刘长当年远比李贤恶劣多了,汉文帝做法很是仁义。可刘长这小子认为自己造反了,还有理了。在路用拒食抗议,活活饿死。于是民间有说法,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只好做深刻的检讨。</p>

这就是现在百姓的看法。</p>

当年有错,可关也关了,又流放到巴州那个苦哈哈的地方,几年来担惊受怕,算是处罚过了。其死不当,对此,老百姓很抱有同情心。所以,李敬业将李贤拿出来做了挡箭牌。</p>

骆宾王又写了一篇檄文,因为李威出现,略有不同。不过大约意思差不多,文章华美之极。特别是后面一句,请着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武则天看后,大半天没有作声,最后才问道:“这是谁写的?”</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