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定(二)(1 / 2)

加入书签

 骨咄录没有将全部兵力围于朔州城,默啜率了一部兵,扎于桑干河源,元珍率领了一部分兵力,扎于雁门关北侧。还有其他两路人马,一东一西,防止唐朝援兵到来。</p>

但大部分兵力用来围困朔州。</p>

孔正方在青海也见过大军调动,可顶多几万人。猛然看到十几万军队,军营连绵了几十里,一望无际,每天仅宰杀的牛羊就达到了几千头,还不包括吃的粮食。</p>

他有些色变,不知道朔州城能不能守下巅</p>

骨咄录不知道他想法,也没有工夫去理他,骑着马,来到朔州城下,对城头大声喊道:“我是阿史那骨咄录,请你们都督接见。”。</p>

阿史那道真走城头,说道:“骨咄录,速速投降,突厥人经过几十年的休生养息,才好不容易拥有了这么多好儿郎,莫要让他们为你糟蹋了。”“道真,你错了。我们突厥人夏牧青草,冬栖山南,冰雪是美酒,风霜是甘泉。狼是我们的祖先,雄鹰是我们的朋。世最高贵的种族莫过我们突厥人,只是一时衰落,败于唐人之手。可是月有阴晴阳缺,人有悲欢离合,那只是暂时的屈于人下,难道我们突厥要甘心做人家一辈子鹰犬吗?”</p>

这小子,居然将李威抄袭的那首水龙调头的词句拿来引用。</p>

不过突厥人是有很强的自尊心。</p>

很长时间,中原人一直在向他们低头,李唐创业时候,也卑微地低下脑袋,向他们称臣。所以心中有强烈的自尊感。本来数次大败之下,这个民族应当走向灭亡了。然而唐朝的政策,又重新给了他们一次崛起的机会。在和和政策下,唐朝本土都是胡风大盛,包括李承乾居然将东宫布置成突厥的牙帐。</p>

因此,突厥人自尊心从来没有停息过。</p>

正是因为这和自尊心,奉职与温博一举大旗,立即聚兵四十万。兵败后,温博与伏念再聚大旗,依然聚集了十几万的军队。然后到骨咄录,动辄出兵十万以。</p>

李威也考虑过突厥人这种心理,站在突厥民族的立场,这种精神很值得鼓励,可是突厥的崛起,伤害的只有中原百姓。不象大食,若是没有吐蕃策略危害到西域的统治,大食无论怎么扩张,几乎是无害的存在。</p>

走到了彻底解除东突厥的时候!</p>

城头站着的是汉将,骨咄录这番话起不到作用。然而站着的是道真,连士兵也多数是突厥士兵,道真不知如何回答。</p>

阿史那骨咄录回过头,大声说道:“突厥的好儿郎们,你们愿不愿意终生做人家的鹰犬?”</p>

“不愿意!”数万人齐声回答。</p>

声安云霄。</p>

骨咄录与道真的对话,是用突厥语说的,孔正方离得不远,两个人一个在城头,一个在城墙下,必须大声对答,孔正方也能听到,但听不懂。不过这不愿意突厥语还是能听明白的。</p>

几万人的呐喊声,让孔正方闻之色变。</p>

低声与一个百夫长交谈,才弄明白两人对答。心中想到,这个民族无可救药了。</p>

无论唐朝对他们怎么好,只想着光复昔日突厥的荣光,还能不能忠心唐朝?</p>

骨咄录又说道:“道真将军,你是处罗可汗的后代,身流着突厥最尊贵的血脉。难道你忍心,让城头的弓箭施加于突厥儿郎身吗?”</p>

“既如此,你速速退兵。”</p>

“非如此,此次我前来,是迎接道真将军回去,主持突厥光复大计,臣叩迎道真可汗。”骨咄录说完,立即伏。随着,突厥将士象波浪一样,一道接着一道,伏了下去。</p>

道真气得发昏,站在城头嘴唇真哆嗦。</p>

骨咄录伏了好一会儿,城头没有人答话,也不生气,笑咪咪回到大营,拍了拍孔正方的肩膀,说道:“孔君,你出的好计谋啊。”。</p>

“那敢当。”,然而孔正方心中十分不解。</p>

这一伏,城头多是突厥士兵在守城,士气皆无,拿什么来抵抗骨咄录的攻城?难道是陛下出错了主意?</p>

城中道真更是困窘不止。就算勉强将城池守下来,今天发生的事,若是传到疑心病很重的太后耳朵里,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与阿史那哲商议了半天,也没有商议出来一个解决的办法。</p>

第二天,府邸大门打开,又出现一封信,这一回写得有些多了。</p>

道真都督,昨日骨咄录明请都督拜为突厥可汗,实借都督之旗,招抚忠于唐朝诸族子民。都督身为都督,身份尊贵,一入漠北,兵乃骨咄之兵,将乃骨咄之将。何人听于君命?目图将是君所,鸠药乃是君酒。不可不防也。骨咄曲解真义,突厥依附唐朝,丰年售唐之皮革毛角,荒年纳唐之援粮钱帛,仅几十年间,规模远胜于初。百姓安居乐业,各族和平好。几宵小之辈,为图己位,盅惑人心,兵革立起于阴山南北。两次大败,尸骨横于大漠戈壁草原,秃鹫啄尸于荒野之外。乌云压顶,血风裹沙。妻离子散,哀嚎遍野。</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