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探(四)(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六十六章探四</p>

当年北魏立国之初,是最重要的地区北魏最高峰时,达到五百余万户,三千多万人,考虑到北魏隐瞒人口很严重,实际人口多这让唐朝想起来很渐愧的</p>

若论真实人口,咸亨年间唐朝那么大的面积,仅有可能与北魏相当</p>

六镇有多少人口,无法统计,仅是起义的义军就达到了二十多万那么有可能最少会达到两百万以上的人口</p>

再看唐朝现在,精耕细作,棉花种植,都需要密集的劳力作坊业比以前盛,甚至还有在朝廷默视下,许多海客悄悄的将人口迁移到海外除了关中那样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灾害,才让皇上迁移了二十多万人到了西域其他时候,对人口的需要是鲸吞人口买卖业从来没有这几年这么繁荣过,各个州县为了满足自州县的需要,不得不再次采取了一些封闭的政策,禁止百姓流动</p>

今年风调雨顺的,休说上百万的人口,这似乎是必须的,从丰州到单于都护府,再到云朔,甚至延伸到幽州西北,阴山以南这广大的地区,几乎让皇帝将人弄完了没有这么多人,也不行</p>

但二十万人,十万人口,也不可能抽出来的</p>

迁得少,迁上个一万人,在这广大的区域上,是去骑马玩的啊?</p>

皇帝计划很好,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二十年计划,五十年计划,一百年计划,甚至二百年、五百年计划</p>

可眼下你得变出人来</p>

不是突厥人,不是吐谷浑人,是正正宗宗的中原人这个美好的六镇大计才能实现</p>

今年算是风调雨顺,当然,风调雨顺的结果,是李治与武则天悲催了看到没有,前一次封禅,来了一个二圣,天灾**后一次封禅,关中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灾皇帝一回来,什么事都没哪</p>

这与封禅有啥关系,可古人特信这个</p>

然而在这大好的年份里,谁个愿意迁向塞外,又冷,又干旱,不易种植,还有,北方突厥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一个反水的啥,到时候怎么办?各州县官员也不会主动配合,我也要政绩,相信我说一声,境内没有百姓可以迁移,你不会将我的乌纱帽拿掉?只有打大户人家佃农的主意,可将佃农迁走了,大户人家的田地怎么办?</p>

无论想得怎么美好,眼下问题就解决不了</p>

除非再来一个关中大灾</p>

“这个朕来解决,六镇与当初六镇不同至少眼下敌对的突厥人瓦解,隔着阴山,生活着将是忠于朝廷的突厥各部,一开始并不需要多少百姓,不能筑城设关,以免突厥人初迁北方后,心情不能安定,反而会有许多误会,导致不好的事发生仅仅是屯田、练兵并且有部分的突厥人半耕半牧,在关中设有了一些屯田与简易的水利象丰州之地,是肥腴之所哦,对了魏元忠,再替朕下一道诏腾,鼓励天下百姓,培育良种,若有贡献者,朕会亲自诏见奖励再派人去室韦部,寻找粮食种籽朕听说他们大多过着半耕半渔半猎的生活,也种植一些菽粟,只是种植方式很落后,往往不能得以温饱但所居之所,皆是酷寒之所,所种植的粮食,必然适应寒冷的天气然后在营州等地,试种一批,看能不能培育一些高产耐寒的作物北方各部,若不能安定下来,始终是中原大患”</p>

“喏”</p>

“各位,时间不早了朕先退去”</p>

李威离开</p>

魏元忠对诸人说道:“诸君,还需努力啊,不能让陛下将我们的事全部代做了”</p>

魏知古苦笑了一下</p>

在这样的皇帝手下为臣,是臣子的幸福,体抚那一碗鸡汤,到现在还让他回味无穷,一生中吃过最好的食物了但是皇帝自己并不奢侈,所食料材都十分简单,并且再次嘱咐了御腾房,勿得浪费所穿衣着,也十分朴素</p>

这是想法的差异,不仅是锦衣玉食,李威记忆里还有几十年平民的生活而现在,仅是侍候的宫女太监就达到了数千人之众,身边诸女个个美艳如花,就是衣食朴素,也是穿着的绫罗绸缎,每天吃的是大餐还有什么必要再铺张浪费的?</p>

于是在大臣眼中,皇帝是一个真正勤朴的皇帝</p>

但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需要真才实干,没有真才实干,是休想脱颖而出了</p>

说道:“我就担心,皇上做得太急啊”</p>

“放心,皇帝将诸名门世家请来,就是为了协商解决的,以免各种政令下去,造成不必要的争执”</p>

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安排,魏元忠没有说,到时候会给这些大家族一个巨大的“惊喜”</p>

……</p>

看着隔壁那道朱红色的墙,野辞明月说道:“以前,陛下就住在那边?”</p>

“嗯”</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