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如诗岁月(下)(2 / 2)

加入书签

吕中秋点点头,他小心翼翼地选择词句,道:“驻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张人骏已怀疑第九镇内潜伏有革命党人,恐将随第八镇相继异动,防范甚严。因此命令第九镇撤出南京城,迁往离城六十里的秣陵关驻屯,同时扣发枪炮子弹,以致引起第九镇各标军官疑虑不安。”</p>

“这跟当初武昌的局势一样,不过没有一个有担当的人来领导,一样很难起事。以徐绍祯表现的观望态度,他需要一些人去武昌帮助他了解局势,才好做决断,是吗?”。李想冷淡地说。他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吕中秋吓了一跳。李想看着被吓到的吕中秋,笑道:“这只是个猜测。不过,徐绍祯好像没有派人去武昌。”</p>

“派了人!”吕中秋肯定的说道,“徐绍桢为此连日召开会议,讨论移师秣陵关还是驻守原地不动,革命派军官极力说服徐绍桢移师秣陵关,伺机起义。议定之后,徐绍桢就命令步兵卅五标第三营管带林述庆等开往镇江待命,同时指派革命派军官李显谟代表第九镇赴武昌去联络黎元洪,准备在长江下游响应革命,支援武昌起义。”</p>

“我怎么不记得这个李显谟来过武昌?”李想问道。</p>

吕中秋道:“南京是江南要镇,清廷驻有重兵。武昌起义后,驻军张勋部队派遣密探在车站、轮埠搜捕革命党人,李英石不得不转道上海,而后准备潜往武昌…………”</p>

“那是被同盟会留下了吧?”李想缓缓念出这些字,就像看穿了同盟会上下人等的心肝脾肺肾。</p>

“又被大帅说中了。”吕中秋说,“他到上海后,与同盟会老同志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杨谱笙等四人会面,将衔命赴鄂联络的密谋汇报,黄兴等都不以为然,希望第九镇参加中部同盟会总部,共同谋取建立南方军事根据地,以影响全国。李英石将同盟会的建议密电徐绍桢请示,得徐同意,就留在上海参加中部同盟会总部的活动,担任革命起义的军事组织人。后来南京第九镇起义,得到上海的紧密合作,即种因于此。”</p>

李想抚着他下巴上新长出的唏嘘的胡渣子,沉默了一会,然後说:“不得不承认同盟会忽悠人——咳!宣传的工作非常出色?”</p>

</p>

同盟会在上海的宣传工作很出色。自一九○五年起,出版了九十三期《民呼报》,宣传反清革命,被上海道署封闭,嗣将呼字去掉两点,改名《民吁报》,出至四十二期,又被上海道署照会租界会审公廨查封。一时读者骚动,街头巷尾,到处贴出反抗当局无理措施的匿名揭贴。时隔年余,中部同盟会宋教仁、邵力子、于右任等再接再厉,创办了《民立报》,表示立定脚跟,为民喉舌,继续呼吁。此报言论警辟,读者刮目,日销二万余份,从此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p>

“不久之后,就是大帅知道的,中部同盟会负责人黄兴、宋教仁赴鄂督师,总部事务由陈英士负责。”</p>

之后汉口发生的那件事情,一直是李想的心结,也是汉口革命军的心结。看到李想臭臭的样子,吕中秋赶紧转移话题,“陈英士曾至杭州鼓动革命党人起义,杭州方面则以上海不动,杭州无险可守,不愿贸然举事.又派柏文蔚至南京联络革命党人,发动第九镇率先起义,但第九镇以该镇已见疑于总督张人骏,被迫退出南京城,加之弹药不足,缺乏后援,起义实有困难,只能待时而动,期望上海首先发动。”</p>

李想眉飞轻挑,笑道:“整个东南,瞩目的还是上海!”</p>

吕中秋点点头,道:“其时李平书是负责上海地方自治的自治公所总董,也是上海商团公会会长,又是江南机器制造局的提调(负责购料、订约等事),在社会上颇有声望。他所领导的上海商团,成员大都是志愿义务参加的青壮年,受革命思潮影响,具有爱国热情。他们来自不同阶层,有工厂工人,有学生和工商企业职工,也有少数工商界上层人物,社会关系涉及面广,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同时他们都已受过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还拥有一部分武器。起初,这支队伍被上海道台刘燕翼(襄荪)紧紧掌握,作为协助政府巩固地方政权、维持治安的工具,后来,经过同盟会争取转到革命方面,成为上海光复中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p>

“如此说来,这时上海准备起义的革命组织已经有了三个集团,”李想掰着指头说道,“中部同盟会总部、光复会上海支部和商团公会。”</p>

“前两者是属于革命性质的政治集团,后者是得到市民群众拥护的地方实力派!”吕中秋细致的调查过三个集团的事物,非常肯定的说道,“中部同盟会总部成立后,就很注意商团公会,吸收其中的上层人士叶惠钧和沈缦云为会员,他们都是自治公所的议员,在自治公所得以相机行事。陈英士就通过这样的关系和李平书取得了联系,但是自治公所的议员们大都认为他们和商团的责任是保护地方人民的利益,同时不了解陈英士的历史,因此对革命抱着既不反对又不信任的消极态度,经过多次协商,议员们才同意今后彼此随时协商,互相尊重,避免产生矛盾。”</p>

269如诗岁月(下)</p>

269如诗岁月(下,到网址</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