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训马(1 / 2)

加入书签

 大萧条发生的几天前

鲍勃孟登要教会林登万的二十四个门徒训马,现在就出发,去购买马匹。

骑马这件事王浪倒不是不会,只是王浪一直以来都是囊中羞涩。

别说买上二十多匹马了,就是一匹马都养不了啊,马要吃草料,要住马厩,要有人耙马粪。

没有马匹自然没有办法教他们骑马了

而鲍勃蒙登传授他们训马的技巧,也是林登万特意要求的。

训马的重要性,甚至比他传授的‘美国传统武术’更加重要。

对于士兵来说,会用步枪就合格,其他的花活只能算是加分项。

而此时负责养马的人员却可以称得上是技术兵种,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远比一个步兵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后勤部门的马匹比车辆多了一倍。而在没有良好道路,更无法自行生产车辆的中国,马匹更是重要的战友,后勤部队的支柱!

用马进行后勤运输,拖曳火炮,以及骑马机动,下马作战的骑兵。都是将来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在十五年前,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与法国的边界上,大量机枪的使用终结了骑兵冲锋的战术。同时双方将堑壕从交战阵地一路修到海岸线附近。使得双方互相都没有包围敌军的可能。

西线的德国骑兵不得不选择了骑兵最悲惨的命运,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战马,以及全套骑乘用具,卸鞍下马,像步兵一样徒步战斗。

因为此时根本没有机动的空间,即使把马匹拉进堑壕也毫无作用。1914年年底,西线的骑兵部队就几乎都改编成了步兵。

而在德国与俄国的边境,东线战场的情况就全然不同了。

在西线战场,大量部队挤在一个小小的地区作战。而在东线,少量的部队要在巨大的地域进行机动作战。

西线好比教室,东线好比操场。

德法两国加起来,面积与东北三省相当。而东线战场,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三国漫长的边界线是西线的数倍。各方投入的兵力却少于西线战场。

在东线的巨大战场中,德,奥,俄,三国的军队都试图用机动性对敌军的侧翼以及后方进行大胆的包抄,而骑兵的机动性是完成包围圈的重要前提。

随着西线的战役进入僵局,德军希望在东线的战局打开口子。

1914年,对波兰罗兹的进攻,1915年在立陶宛追击,1916年在罗马尼亚发动攻势。东线的德国骑兵一直在发挥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不断的侦查敌军动向,包围和渗透敌人。

为什么东西线德军骑兵会面临不同的待遇,一方在堑壕里吃土,一方在平原上驰骋。

原因就在于战场的形势不同。

在将来的抗日战争中,战场是类似于每一米都充满堑壕铁丝网的西线,还是如同东线一般在巨大的战线上打包围?

广袤的国土会给我们答案。

.

乘坐火车几经跋涉,二十四人和鲍勃蒙登一起来到了马场。

还未进围栏,就能闻到浓厚的马粪味道,和马儿的嘶鸣声。

鲍勃带着二十多人就好像导游带着游客似的进了马场。

马场主在门口亲自迎接鲍勃蒙登,一来,鲍勃是老牛仔了。双方相识多年。二来,他们一次要买二十多匹马,这可是大客户。于情于理都值得他亲自在门口登上一阵。

“嘿,蒙登,可算是等到你了。”

马场主一面给了蒙登一个热情的拥抱,一面把人往里面带。

“除了我自己骑的那匹‘冠军’以外,你看上那匹马只管说,我绝对用公道的价格卖给你。”

“那可太好了,你这里的好马。我下起手来可不含糊。”

“放心,全是好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