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外定内乱(1 / 2)
有人说,战争是科技进步的强力催化剂,是各种实用发明诞生的温床。因为交战各方都希望掌握凌驾于对手之上的技术,而大量人力和资源的投入,亦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天才们提供了和平时期难以寻觅的优厚条件。</p>
坐在库麦斯道夫试验场的贵宾席上,罗根双手合拢,两支大拇指清不经意地轮转着。他上一次来到这里还得追溯到三个月前,当时克虏伯戴姆勒奔驰亨舍尔进行了空军35吨空降坦克第一次样车展示,虽说不尽如人意之处颇多,可毕竟为这个当时争议颇多的项目铺上了一块坚硬的基石。三个月过去了,苏军装甲洪流的冲击,尤其是t34和kv1kv2的惊人表现,让那些一直沉浸在旧荣誉中的德军将领专家们如梦初醒,仓促之间开发一款全新的坦克,怎么比得过一个已经进入样车试验阶段的项目</p>
冷僻的35吨空降坦克变成了香馍馍,这点完全在罗根的预料当中。在东线全体将士的努力下,苏军的新一轮攻势短短两天就被完全遏制住,在奥斯特罗文卡和卢布林,德军卓有成效的反击也沉重打击了苏军官兵的士气。带着初战告捷的好心情,德事决策委员会主席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和陆空军的一干高级将领亲临试验场,就连海军方面也派了参谋长赫尔莫斯.海耶前来。这可让三家老牌军火公司的管理者们喜出望外,他们尽情谄媚巴结着,反而将这整个项目的发起者和决策者遗忘在一旁。</p>
商人的本性,罗根无意计较,他与空降兵总监斯图登特坐在一起,两人默默地注视着正在进行试验准备的样车。按照往常的规律,一款坦克从设计到服役需要经过至少两年的试验和改进,但苏军的突然入侵令一度放缓了运行速度的德国战争机器重新全速运转起来,即便在苏军空袭不断元首遇刺身亡的情况下,军工生产和研发也一刻不停地进行着作为一个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奇迹的奇迹,三家军火公司的改进样车都超前完成了</p>
阳光下,三辆全新的样车连同德军目前最犀利的四号f2型坦克非常直观地摆放在了一起。或许是时间紧迫的关系,三辆样车均只喷涂了防水漆,加上刚刚驶下流水线的四号f2,四辆战车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金属气息十足。</p>
尚未加装钢制衬裙的四号f2,和以往几种型号的四号坦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43倍径的75毫米长身管炮,这也是德军装甲部队唯一一种能够在有效射程内击毁t34和kv1的坦克炮。尽管陆军将领们更倾向于使用威力强大的88毫米炮,但一方面适合车载的88毫米炮以及相应的炮塔仍无法定型,另一方面,对于35吨这一级别的坦克而言,使用过重的火炮和炮塔势必严重影响防御力和机动力这两项重要指标,因此三家军火公司的35吨空降坦克依然沿用了这种75毫米炮,而这也是空军技术部门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的</p>
35吨的重量,25度的正面倾角,40公里的公路时速,相近的技术指标却没有造成三辆过于相似的样车。就长宽高的比例而言,克虏伯样车依然是放大版的四号坦克,与四号坦克的零部件通用比例达到了近六成,而带有明显倾角的车体和勺状护盾的炮塔又让它看起来像是一辆变异的t34</p>
戴姆勒奔驰的样车仍然比两个竞争对手更宽更短,它看上去是一辆吃得太饱的t34,这一次,放弃弹簧式悬挂装置无疑让空军将领和专家们感到失望,但装配柴油机而带来的行程优势依然是它的一大看点</p>
回归汽油机动力的亨舍尔显然已经意识到35吨空降坦克对于德国陆军的意义,从动力系统中节省出来的空间则被用来增加防御力和备弹量,拥有良好防弹外形的炮塔内部是最宽敞的,在操作性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p>
按照惯例,第二次样车测试的内容和要求都比头一次更加严格,不过经验丰富的军火商们显然懂得如何抓住客户的眼球。在持续半个小时的机动演练中,三辆样车不仅完成了五公里的越野测试,在翻越和突破障碍涉水行进和小范围机动的测试中均有较为稳定的表现,而在火炮测试中,采用同款火炮的三辆样车玩起了速射,隆隆的炮声中,只见到场的几位陆军元帅都不住地点头,要知道苏军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虽大,射击间隔和持续火力都是差强人意的</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