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新式突击步枪(三更)(2 / 2)

加入书签

不要轻视这个不起眼的小装置,它的结构并不复杂,加工难度也不高,可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一线士兵而言却极为重要。</p>

自13世纪第一支手持火器打响以来,火器的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明显的火光和声响。20世纪以前,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枪口与炮口火光带来的严重问题,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枪炮射击阵地的火光常被敌方所利用,特别是在夜间和连续射击时,强烈的火光使阵地暴露无疑。</p>

由此,战争要求解决枪口、炮口火焰的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而最早的解决办法是在发射药中加入消焰剂,这是一种化学消焰法。法国人首先用在机枪弹药中,接着德国人也用在火炮发射药中。</p>

消焰剂主要是有机盐类和其他化合物,最常用的是碱金属盐如硫酸钾、亚硝酸钾等。消焰剂能阻止火药中可燃成分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能提高可燃气体的点火温度,使可燃气体不易被点燃。消焰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枪、炮口焰,但它却使枪、炮口烟增加了,并使弹道性能变差。</p>

这种化学消焰法直到一百年之后,也仍处于研究阶段,虽然取得新的进展,但距离实用还有很远的路程。</p>

在膛口安装机械式消焰器是抑制枪、炮口焰的物理方法。最早的消焰器是在研制炮口制退器时,发现有的结构对消焰有利,于是一种叫遮光罩的圆锥形装置成了最早的消焰器,但它只能对初次焰和炮口辉光起作用,因此只是部分地遮避枪、炮口焰。</p>

“一战”,对消焰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进展不大。这时的消焰器主要是锥形的,它曾被广泛地应用在机枪和小口径炮上,例如捷克zb26轻机枪和zb53重机枪采用的消焰器,以及苏联dp机枪、德国mg34和mg42机枪的消焰器等等。</p>

日后的mg34和mg42机枪的消焰器还兼有助退器的作用,它是靠枪口端的一个小气室使高压燃气对枪管起助退作用的,这是管退式武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时的消焰器性能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对枪、炮口焰产生的机理了解不够,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测试手段。</p>

在原本的时空里,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美国、联邦德国和苏联等国对膛口焰的形成机理及抑制技术做了长期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改进锥形消焰器外,还出现了各种类型消焰器。现代消焰器已能较显著地消除膛口焰,有的甚至在夜间射击也不易暴露阵地。</p>

但他们所没办法的事情,钟泱麾下的常胜他们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原因无他,智能工厂所提供的虚拟环境模拟系统,可以无限次还原一些实验需要观察的物理现象,甚至还可以极度细化,便于科研人员展开分析和理论总结。</p>

虽然每次实用都要支付权限值,可取得的成果却也让钟泱感到欣慰,物有所值。</p>

哒哒哒</p>

平端着25式突击步枪,钟泱正亲身进行着试射实验,自行体验着单发点射、三发快速射击、以及不间断连续射击等战术动作,感受着该款武器的整体性能。</p>

因为用的仍旧是7.62mm口径的子弹,所以钟泱依旧能从枪托上感受到“轻微”的后坐力。对于钟泱如今的身体素质而言。这种程度当然不算什么,可对于普通的人类而言,显然就不是那么能够接受了。</p>

因此而导致的枪口的晃动,会大幅度影响到连续射击的命中率。不过点射和枪体的稳定性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命中的精准。</p>

不单只要在纸靶上进行试射,还会拿特殊材质的肥皂来做子弹机理实验,那些肥皂的质地和人体几位相似。偶尔也会在猪肉上做实验,也确认武器对肌肉组织的破坏性能。</p>

枪支的生产,在超世代科技园区这里,已经相当的接近后世的现代理念。不单只针对武器的优越性,还要针对稳定性以及恶劣气候下的极限使用,对于故障成因和防治手段,钟泱都异常关注。</p>

后世的越战,ak47这一款落后的枪,之所以能战胜m14和m16这些先进的枪,除了丛林地形,武器的稳定能也占据着和重要的因素。ak47能在恶劣环境下持续使用,这一点才是他广为流传的关键性因素。</p>

枪械族群的确立,子弹口径的选用,影响十分巨大,所以整个试验过程钟泱都全程参与着。虽然不干涉具体的事务,却也时不时在关键的技术上进行咨询,以及商议一些目标的可行性。</p>

通过后续的试验,钟泱才明白到,即使在有效射程内,小口径子弹也常常需要命中多发才能造成有效杀伤,这是由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机理造成的。</p>

</p>

子弹在击中人体后,挤开软体组织造成创伤通道。创伤通道造成失血,失血达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失能乃至丧生。从创伤机理来说,子弹造成的创伤通道越大越好。全口径子弹在击中人体时,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通道。</p>

而更大口径的子弹米子弹,其本身在飞行中造成的激波就十分强大,击中人体时,弹头加上激波形成的“虚拟弹头”造成巨大的创伤,所以有击中后打飞半边身体的事情。更大口径的弹药的冲击波更厉害,即使不直接命中,而只是贴近飞过,也能造成相当的创伤。小口径子弹要是用同样的办法,可能不能造成有效杀伤,必须另辟蹊径。</p>

小口径子弹通常比较细长,前轻后重。进入人体后容易失稳,弹尾向前翻滚,直至弹尾朝前,恢复稳定,继续前行,如果这时还有足够剩余动能的话。在翻滚的过程中,小口径子弹造成和口径不成比例的创伤通道,弹尾较钝,也有利于扩大创伤通道,尽管作用不如翻滚。显然,大口径子弹靠傻大黑粗的千斤蛮力杀伤,小口径子弹靠四两拨千斤的伎俩杀伤。</p>

问题在于,这种小口径子弹的理想化翻滚状态,很多时候并不凑效。唯有全口径子弹的蛮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效果比较可靠。</p>

小口径子弹则要靠翻滚才能造成足够的杀伤,可在战场上,子弹不仅要在人体内造成有效杀伤,还要能穿透墙板、汽车门、树杈、沙土等常见障碍物,击中后面的敌人,造成有效杀伤。</p>

子弹的穿透力要求子弹在飞行中和击中物体后保持稳定,这和失稳造成翻滚杀伤的要求是相反的。小口径子弹必须在两者之间适当平衡,不可能两边兼顾。</p>

就拿后世的几款著名成品制式子弹为例:m193容易翻滚,但穿透力不好;ss109比较稳定,穿透力好,适合于对付具有轻度保护的目标。北约最后选择ss109,就是向穿透力的要求有所倾斜,代价是ss109弹可能要进入人体150毫米后才发生翻滚,在近距离上击中骨瘦如柴的敌人时,可能来不及翻滚就离开人体,造成不致命的贯穿伤。</p>

而钟泱,也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都是胖子或身材魁梧壮硕的阿诺。更不会认为南军士兵全都是神枪手一级,即便频繁的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狙击手也难以批量生产。</p>

况且激烈而复杂的战场环境,也影响着士兵的射击水平发挥,多次命中才能消灭敌人,这实在不是一个好选择。。.。</p>

更多到,地址</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