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国家通道受阻(1 / 2)
犹豫了很久的鬼手信长最终还是没能下决心使用秘密武器,毕竟那东西只能用一次,而且副作用巨大,一旦现在用出来,中国玩家确实要伤亡惨重,但日本人也绝对好不了。
因为鬼手信长没有批准使用最终武器,无奈的日本玩家只能用最普通的近战和我们的大军混战,但是这种战斗根本就是一边倒的战争。中国玩家这边有大量高阶npc在前面挡着,最前方还有作为突击点的机动天使,被机动天使冲过的日本玩家阵营根本就没什么队形可言了,即使没被机动天使砍死,在遇到后面的npc和中国玩家时也只能各自为战和中国玩家硬抗而已,但是在一对多的情况下日本玩家就算再牛也还是要吃亏的,最后只能无奈的被一个个打倒在地。
随着我们这边队形的稳步推进,日本玩家的防线变的越来越乱,无奈的鬼手信长只能一步步的下令收缩防线,队伍是一退再退,最后被迫将三座要塞城的部队全部从城里给撤了出去集中到了位于三座要塞中央的国家通道入口处。
这个国家通道是国战开始后由系统建立的一种类似传送门的东西,而其位置则是半随机的。初始通道会由系统设定在国家战斗力的平衡点上,基本上可以将这个过程想象成将全国所有战力换算成重量,然后找到其重心,这个重心就是国家通道的出口。不过这个出口并不是说永远就固定在这里了,而是可以更改的。更改的前提是必须完成一个系统发布的专门任务,而且完成任务的必须是具有本国国籍的玩家,做任务之间还必须要有一个会员数不低于本国玩家总数万分之一的本国行会提供申请,只有行会申请后系统才会给出任务卷轴,否则就算你想做任务,靠一个人也是拿不到任务卷轴的。
国家通道的本质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传送隧道,和传送门不太一样,这个隧道的两端虽然连接着两个点,但它的中间其实是有过度区域的,不象传送门,一脚跨过去就到对面了。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国家通道是条大约五公里长的岩石隧道,看起来就好象一个没有经过休整的天然穿山隧道,而两边的隧道出口也确实是在山上,只不过穿过去之后不是从山的另外一侧走出来,而是到了另外一个国家。
因为这条通道连接着两个国家,所以在国战开始后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通道两端都各修有一道城墙。日本玩家在撤出了要塞后就全部集中到了这段城墙后面的通道之中去了,我们这边的部队却没有跟着往里冲。攻城这种事情其实是最看特殊能力的战斗方式,特殊的计谋或者武器用好了,这种战斗能够做到很低的伤亡率甚至于是零伤亡,而做不好的话用人命硬堆,一段城墙就能吞掉成千上万的部队,可以说这种地方是真正的危险之地。
之前鬼手信长就是打算借助三座要塞的城墙和城内构建的层层防御线来一步步消耗我们的人力资源,按照他的想法我们不断的进攻,他们有计划的一步步放弃防线往后退,始终使我们保持在一种攻城的状态中,这样我们的伤亡必然会直线上升。只是他没想到我们会使用机动天使进行突破,结果防御战打成了遭遇战,我们这边的伤亡和日本人那边的伤亡竟然还不到一比一,我们这边平均每损失一名玩家或者npc,日本那边就得损失一名以上的玩家或者npc,守城战打成这个样子也难怪鬼手信长沮丧了。不过,现在他们撤到了国家通道里,这样借助外部的城墙我们等于是又进入了攻城战模式,如果现在硬冲,伤亡肯定会很惊人,之前尝到特别攻击法的好处的中国玩家们自然不会傻傻的在这个时候闷头往前冲了,不用我们去阻拦他们自己就停了下来。
实际上鬼手信长头疼我也很头疼,普通中国玩家不了解情况,看到我们轻松搞跨了日本人三座要塞的防御就以为之后也会一帆风顺,其实情况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国家通道的两边确实有城墙,但那东西根本就不是玩家建造的,而是系统自动生成的。但是和系统自动生成的npc城市的建筑不太一样,国家通道两端的城墙不但耐久度是普通城墙的上百倍,而且还能自动修复。艾辛格的城墙在一般玩家看来就已经够恐怖的了,但那主要是因为艾辛格的城墙厚度惊人,那几乎就跟座小山一样厚的城墙防御力高是正常的,然而眼前的这道国家城墙却不一样。这种堵在国家通道的城墙实际厚度仅有五十米,相对一般的城墙来说确实还算满厚的,但这五十米厚的城墙其总防御值却高达一亿多,这个数值是艾辛格城墙防御值的三倍还多,想打穿这样的城墙非得用超级武器不可。而目前为止似乎大部分国家打算通过这个通道交战时都是选择直接爬过城墙攻击的,从来没有谁会想着把这个城墙给炸塌来着,毕竟那个防御值实在是太吓人了,基本上只要脑子正常的人看到那数值就不会再往那方面考虑了。
本来国家城墙是两边的国家各有一道,主要防御对面国家的攻击,但是系统却把这个城墙设置成了可调整方向的城墙,占领者只要交纳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让城墙转向,然后用它来防御原本被它保护着的那个国家。现在日本人就是把我国这一侧的城墙给调整了过来,而就算我们打穿了这道城墙,在后面的通道内还有至少十道日本人自己修的城墙,而那些城墙后面还有一道日本人自己的国家城墙,也就是说我们想穿过去必须连续突破十多道城墙才行,而且其中一头一尾两座城墙还是近乎无敌的国家城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