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互联(1 / 2)

加入书签

 这张星图其实来历很简单,因为它就是我们从第四特区的主系统之中下载下来的。

第四特区不但是地球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外星人遗迹,同时也是少数几个可以运作的遗迹之一,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我们龙族基因真正稳定下来之后,第四特区的控制系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给我们龙族预留了控制权限,而且这个权限级别非常的高。目前为止好像除了飞船的自毁系统无法控制之外,我们几乎可以操作第四特区的所有功能。

得益于第四特区给出的高级权限,我们在第四特区的研究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张星图就是我们的成果之一,是从第四特区的导航软件之中直接读取出来的东西。显然,这张星域图覆盖范围超级广泛,而且面前的这些外星人也是认识这个星图的。至少对方对这个星图范围内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在我们展开星图之后对方就开始根据星图试图和我们交流,而有了实质性的对照物之后交流显然就变得容易了很多,因为我们知道对方的语言说的是什么。在有确切目标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定义某些语言结构和名词,比如说星图中关于星球的名称,还有星体的运行轨道之类的东西。

以星图作为基础,我们沟通完之后就弯成了少量单词的定义,并且已经建立了对方语言模式的大概语法结构。关闭星图,依佛里特开始投影映射出元素周期表,并且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分子的微观结构,接着显示原子的微观结构,最后是更微小的粒子,反正就是把我们掌握的关于物质的基本形态的信息全部显示出来。

因为这帮外星人肯定也掌握有这些知识,而宇宙常量不出意外应该是稳定值,也就是说在地球上的物质特性在全宇宙应该都是通用的。外星球可能有一些地球没有的元素,但相同的元素不管在哪里,属性都是一样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双方就可以完成基础物质结构的定义,然后我们又开始进行数字的定义,只要双方的数字定义完成就可以进行数学方面的沟通了,而做到这一步相当重要。

就像是之前发现这帮外星人居然有和我们一模一样的脑组织一样。在进行数学定义的时候,我们又一次被震惊了。

这帮外星人使用的习惯计数方式居然和我们龙族一样是十六进制的。大家都知道,电子计算机是二进制语言,因为作为电子计算机最基础单位的晶体管只能有通电和断电两种情况,因此电子计算机只能理解0和1两种编码。当然现代计算机是可以执行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任何类型的计算的。但这些计算方式其实都是模拟运算,虽然输出的结构是我们需要的类型,但计算过程中计算机最终完成的其实还是二进制计算,只不过计算机会在运算之前先把输入的数据转换成二进制,计算完成后再转换回我们设定的进制。

这种方法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电子计算机就认二进制,这是没办法更改的东西,不管你的编程能力再强,最终计算机的底层计算永远是二进制的。

但是,我们龙族的大脑分成了生物脑和电子脑两个部分。其中生物脑使用的是多元不定向运算模式,这是一种我们至今为止都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的运算模型。之所以研究不清楚,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物脑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制造出来的,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自然形成的,和计算机程序差异很大。目前我们能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某种固定的数学模型导出,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还有个电子脑部分。等于就是说我们将自然形成的大脑的思维模式以数学模型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但因为这个模型是记录下来的,而不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所以目前我们对这种特殊的运算方式还不能完全理解。不过这倒是不影响我们使用自己的大脑。毕竟原始人也不理解自己的肌肉和如何产生动力的,他们还不是照样用的好好的?

因为生物脑的这种多元不定向运算模式超级复杂,以二进制模式描述这种运算的话,计算机的压力会非常的大。所以。我们的电子脑部分使用的是十六进制的运算模式。

虽说是电子脑,但我们脑袋里的那个电子部分其实应该理解为量子计算机而不是电子计算机,叫它电子脑是习惯名称的延续,就像现代的马路其实很少有马车和马匹在上面跑了,但依然还是叫马路一样。我们的电子脑其实应该叫做量子数据处理单元,而不是电子芯片。

因为量子具有多重特性。所以量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基本状态就不是只有1和0那么简单了。当然,量子计算机也有上限,所以最适合量子计算机的计算模式就是十六进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量子计算机可以直接定义十六种基础形态,因为基础定义变多了,对复杂数据的转换量就可以下降。如果将原本的二进制程序放在我们的十六进制处理单元中处理,在程序本身不进行修改的前提下,编译后的数据量理论上将会下降到原先的16分之一。也就是说原本1g大小的数据,转换成16进制的数据就只剩64mb了。当然这个是理论值,实际上不可能真的压缩到那么少,因为毕竟有些数据本身就是二进制的。不过至少绝大部分的数据可以压缩到这种级别。

除了数据体积会下降,高位进制更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程序的编写方式的简化和运算速度的提高。

因为二进制计算机需要将所有的数据都转换成二进制,因此很多数据都要反复的来回转换,而且有些数据之间会存在冲突,根本无法描述,或者描述不清导致程序出错。这就是二进制语言编译的麻烦之处。

其实用电路板来形容二级制编程是最为形象的。假设有一块pcb板,其上已经有很多的电子元件的针脚,现在要求你在其上排列电路,要让某些对应的针脚可以一对一的连接起来。

这种电路板的设计将会随着需要连接的针脚数量增加,难度成几何级数的上升,因为有些电子原件的针脚连接线会被别的线路挡住。要在只有一个面的电路板上印刷导电的线路。就决定了这些线路绝对不能交叉,因为印刷电路板不像家里的电线,它们是没有绝缘层的,一旦线路交叉就会短路。电路板根本无法正常工作。需要连接的针脚少的时候当然简单,但是阵脚一多,线路就会变的很复杂,有时候需要来回的绕圈子才能避免交叉让线路顺利连接。而一旦线路继续增加,最终会发展成即便你让线路拐来拐去也无法最终连接到需要的针脚上。这样根本无法完成线路设计。

现代电路板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房间很简单。在电路板上打洞。当两条线路需要交叉的时候,直接在电路板上打洞,让其中一条线路穿到电路板背面,就像立交桥一样,绕过正面的线路,然后重新穿个洞再回到正面来走线。

使用这种方式将线路交叉穿梭,虽然对于现代的大规模电路来说依然会非常拥挤,排线也会非常的复杂,但至少还是可以完成大多数线路的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电子工业的不同厂家生产的电路板性能可能差距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合理的排线可以减少线路的长度。同时降低干扰,而有些技术不过关的厂家虽然也能设计出电路板,但排线不合理,走线长度增加,不但增加了原料成本,电路板体积也变大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走线不规则意味着线路干扰会变的非常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电器成品的质量和性能。

由这种电路板的走线难度就可以看得出来,单纯在一个面上布置线路显然是非常麻烦的,甚至很多复杂的线路根本就完全无法完成。但是只要采用穿孔的方式在线路板两面走线,那就意味着设计变得更简单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电路板是立体的呢?将电路板设计成空间立体结构。让“电路板”变成“电路球”,其中的线路可以利用空间结构交叉串接而互不接触,那么,这种线路设计是不是就变的简单了很多?而且因为是立体布线,所以很多元件的针脚距离被拉进,线路也可以直接用一条直线连接。这种不拐弯的短线显然会大幅度缩小线路长度,不但降低了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较短的线路暴露在外面就意味着受到干扰的机会下降了。并且,这种立体线路意味着很多原本无法被制造出来的线路有了被制造的可能,这对电子系统的设计帮助可想而知是多么巨大。

当然,这只是个比喻,现实中没有出现这种立体电路最大的原因不是它不好,而是成本问题。毕竟立体线路的生产难度很大,虽然设计简单了很多,但要进行立体化的接线和点焊,没有高尖端的机器人工业支持是肯定不行的,至少人类是无法完成如此高集成度的复杂工作的。

但是,虽然在实体的线路板上应用困难,但在软件领域,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革新却是无法想象的。

如果说基于二进制的软件相当于在那种平面电路板上穿线的话,我们的十六进制计算模式就相当于是那种立体电路板。而且,因为软件运行不存在生产难度的问题,所以唯一的缺陷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要让计算机处理同样的工作,需要先用计算机语言描述这个工作对象,这一点不管是哪种计算机都是一样的。但是,描述完成之后,二级制计算机需要先把描述对象转化为二进制语言,而十六进制计算机则是转化为十六进制语言。但是,因为之前说的数据复杂度的问题,十六进制计算机转化后的数据可能会有十六进制计算机转化后的数据的16倍大小。在计算机本身的处理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二进制计算机已经比十六进制计算机慢了16倍了。

数据转换完成之后还需要计算。二级制计算因为只有0和1,所以没有办法进行乘法计算。那么,二进制计算机如何进行乘法运算呢?很简单,将被乘数直接按照乘数的数字连续相加,最后得到乘积。比如说计算3乘5,二进制计算机所做的事情就是计算3+3+3+3+3,然后输出结果。如果是3乘100,那就是3+3这样一直加100次。

这种计算方式光看着就会觉得非常慢。但是二进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其实相当的快,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这种计算方式快,而是因为电子的速度快。因为电子计算机内的电子穿过一个晶体管就等于是完成了一次加法运算,所以虽然3乘100需要连续加100次。但是速度依然非常快,这就是电子计算机的优势。比起人类来,它们总是显得非常快。

但是,量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交换速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量子也是光速运动的。并且。量子可以跃迁,还可以进行纠缠干涉,因此,量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传输速度其实是超光速的。

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使用单纯的加法器进行累加运算,量子计算机已经比电子计算机快多了。

但是,十六进制计算机的运算过程中并不会去进行累加,因为十六进制计算机可以直接定义“乘”这种概念,因此十六进制计算机计算3乘100的时候是直接就在进行乘法运算而不是去连续加100次。

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十六进制计算机比二进制计算机具体可以快多少。如果把3+3看成是一次计算,那么对十六进制计算机来说。3乘3也是一次计算,两者的时间差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十六进制计算机计算3乘3和二进制计算机计算3+3的时间是基本一样。但是,如果是3乘100,那么二进制计算机需要加99次,十六进制计算机却只要计算3乘100就行了。当然因为100这个数字超过了16,因此数据变长,需要进行进位计算,但因为10进制的100在16进制中只是两位数,所以十六进制计算机实际上只要两次基本运算就能完成3乘100这个算式的运算,而二进制计算机则需要进行99次运算。

这还只是3乘100。如果是乘一万呢?乘以一百万呢?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数据量越大,计算越复杂,十六进制计算机的优势就越明显。如果再算上量子计算机本身比电子计算机的优势。这两者的数据差值简直难以想象。

平常看我们只要从脑袋后面拽出数据线就可以轻松入侵那些基地的大型计算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脑袋里的量子计算单元本身其实比某些基地内的巨型服务器计算能力还要强,而用超级电脑入侵低端电脑,只要用最简单的暴力入侵就好了,反正对方反应速度没我们快,直接用垃圾数据堵塞对方的数据通道拖慢它的系统。之后还不是想怎么搞怎么搞?

所以说,我们的这个十六进制计算机系统简直强悍的一塌糊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