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章 大西军出战(七)(2 / 2)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以中华军的大胜而告终,这一战一共歼灭了大西军二万三千八百五十七人,俘虏六千五百七十三人,另外还击毙了大象一百三十八头,俘虏了二十三头,夺得了大西军的武器军械、帐蓬旗帜、粮草物资都无其计数。而中华军自身,也阵亡了一千三百七十一人,另有七百二十二人受伤。</p>
当然总体来说,这一战的胜果还是十分辉煌,而且这也是中华军入贵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战斗,全军上下也都十分喜欢,因为这是经过了艰苦战斗之后才取得的胜利,自然又是不同了。</p>
当然缴获的刀枪物品对中华军来说,基本没有用,到是这一百三十八头死象,全身都是宝,象皮象肉、象骨象牙都是有用的东西,因此这一场胜利的庆功会上,全军每人都分到了一块象肉,反正是偿个鲜。而其他的部件都要妥善保管,按战利品登记。</p>
而这一战的最大收获就是俘虏与二十三头大象,其中有十一头象是冲进了中华军的主阵之后,被中华军硬是弄倒抓住的,还有十二头则是骑象的大西军士兵见大势己去干脆控制住大象,连人带象一起投降了。而这些被俘虏的大象也成新鲜物,不少士兵都跑来围观。</p>
另然在这一战中,还抓到了一条大鱼,就是大西军的三巨头之一,刘文秀。这家伙比较倒霉,吊斗倒下之后,孙可望和艾能奇虽然都摔了一跤,但都没有什么大碍,只有刘文秀,摔断了一条腿,后来三人被各自的亲兵救下,分散上马逃命。</p>
孙可望和艾能奇都迅速的逃离了战场,只有刘文秀,因为摔断了一条腿,控制不住战马,不敢放马狂奔,结果被中华军的骑兵追上,刘文秀本想和中华军拼命,但坐下的战马不给力,一尦蹶子,把刘文秀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触动了断腿,疼昏了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己经被中华军关在战俘营里,不也断腿到是被接上,又上好了夹板,包扎起来。</p>
刘文秀本来还想装一个小头目混过去,等养好了伤之后再找机会逃跑,但他的衣甲特殊,一看就知道官不小,找其他的俘虏来一认,就爆光了身份,大西军的三巨头之一的刘文秀。</p>
而罗远斌得知抓住了这样一条大鱼,也十分高兴,立刻下令,将刘文秀单独关押,并且严加看守,但在生活上,尽量给刘文秀一些照顾,同时又命随军的医生尽力治疗刘文秀的伤腿。而自已身份暴露之后,刘文秀也己经认命了,随你怎么样,因此也十分配合,并沒有多少抵触情绪。</p>
就在第二天,有人来向罗远斌报告,中华军己经攻占了安龙, 而在安龙暂居的永历朝廷君臣人等己经全部都被活捉了。</p>
原来在这一战开始之前,中华军的探子就己经探知,大西军将永历朝廷君臣人等接到了安龙所安置。安龙所离安南卫的距离大约有二百多里的路程。</p>
因此参谋长刘伯涛就提出建议,现在大西军的兵力都集中在普安州一线,安龙的防守十分空虚,而永历朝廷君臣人等以为有大西军的保护,必然防备松懈,因此如果在这个时候出动一支精锐人马,偷袭安龙,可以一举将永历朝廷君臣人等活捉,这样一来永历朝廷也就彻底灭亡了,而大西军失去了永历朝廷这面旗帜,也难以再撑下去,对于实现商毅逼迫大西军投降,尽力和平解决云南的计划,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p>
罗远斌听了之后,也十分高兴,因为朱由榔沒有能耐沒有,就是逃命颇有两下子,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得比兔子还快,来两次都让他给跑了,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再放过他,因此也同意了刘伯涛的建议,派出一个骑兵团,袭击安龙。因此在和大西军交战的时候,江西军区的骑兵师实际只有两个骑兵团参战。</p>
就在中华军和大西军展开激战的时候,另一个骑兵团也悄悄上路出发。二百里的距离对骑兵来说,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因此骑兵团在早晨出发,黄昏时分就赶到了安龙。在树林里休息了一个时辰,等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后,才杀向安龙所。</p>
安龙本来就只是一个千户所,其实就是一个小城堡,而且年久失修,城墙都倒塌了多处,而永历朝廷逃到了安龙,又见了刘文秀和艾能奇,自以为有大西军保护,至少也能够安定一段曰子,因此守卫十分松懈。中华军本来是打算采用爆破炸天安龙卫的大门,但见无人守卫,干脆就派几个士兵从倒塌的缺口处翻进城去,打开了城门,进入安龙城里。而这整个过程,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没有一点阻拦。</p>
而这时朱由榔君臣现在用千户衙门改成的皇宫里欢饮,因为连续逃亡了几个月,现在总算也是找到了一块落足之地,而且头顶还有大西军这把保护伞,也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虽然说安龙所小了一点,条件也简陋了一点,但对于饱经磨难的朱由榔来说,己经是非常满足了。因此也天天招开宴席,和大臣们聚饮。</p>
众大臣也有同感,虽然说平时为了争权夺利,斗得不亦乐乎,但争权夺利也是要有物质条件的,至少也要先把温饱解决了吧。因此众大臣们也都放下了争端,暂时和睦相处,为下一阶段的权力斗争养精蓄锐。</p>
经过了几天的调养之后,众大臣的精力也都恢复了过来,有不少人都打算在明天的朝会上拉开新一轮权力斗争的帷幕,不少人的弹亥、上疏都己经写好了,只能眀天一早呈给朱由榔看。而今晚的聚宴,也是众大臣之间的最后一次和睦相处了。不少人也都十分珍惜,因为下一次不知就要等到什么时候,也许永远都不会再有了。</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