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洛夫娜总裁之初见(1 / 2)
德米特里精通俄汉双语,他在旁边听着吴安平和陆建国、邢斌商谈关于什么战争主题公园的事情,突然插话道:“做这些东西,我或许能帮上忙。www.tsxsw.com不一定非得通过马尔舍夫机械厂的。”</p>
吴安平惊讶道:“你能帮什么忙?”</p>
德米特里道:“其实马尔舍夫机械厂自从将中心实验室抵押后,在科研这一块已经没什么足以称道的力量,如果只是单纯要求生产一些二战时的装备,除了马尔舍夫机械厂,其实很多小厂都可以提供的,而且价钱还要便宜不少。”</p>
吴安平看看陆建国,见他也是不明所以,便道:“你说来我先听听。”</p>
德米特里道:“你们所要求的改版装备和部件,实现起来难度一点也不大,如果你们留意到哈尔科夫的机械加工水平,根本不会被马尔舍夫机械厂要挟。什么三千套、五千套,他们纯粹把你们当傻子,在其他机械厂,一百套都能做的。”</p>
吴安平自然不会说马尔舍夫的要求其实正和自己之意,听了德米特里的话,他意识到这个翻译手中肯定掌握着另外的渠道,于是便道:“如果这事交给你来办,你有什么好建议?”</p>
德米特里道:“我认识一个原来马尔舍夫机械厂中心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他叫**涅夫,曾经参与过堡垒—m主站坦克的研制,想来t-34坦克对他根本不成问题。从马尔科夫离开后,他办了一个小型的机械厂,现在效益不算太好,如果我们把这笔定单交给**涅夫,可以想象单价势必降低很多,而且不用非强迫自己答应采购那么大的数量。”</p>
吴安平感觉很有趣,没想到自己随便找的翻译都那么不简单,他自然听出德米特里话中的意思,不外乎蛊惑他停止与马尔舍夫机械厂的合作,而把定单交到他熟识的那位**涅夫手中。他问道:“**涅夫和你有什么关系?我怎么感觉你在为他说话。”</p>
德米特里不好意思道:“**涅夫的女儿洛夫娜是我的......嗯......女友,不过不管怎么说,我刚才说得话绝对没有半点虚假,**涅夫绝对能完成你的定单,而且是在价格更低的前提下。”</p>
吴安平当然不可能取消马尔科夫的定单,**涅夫的本事再大,肯定无法保证五千套的数量,不过考虑到t-34坦克他并不打算立刻投入使用,而当前最好有一种立刻能用的坦克,他便对德米特里道:“马尔舍夫机械厂的定单肯定不能取消,不过一个以二战为背景的战争主题公园,只有前苏联的坦克显然不太合适,我们还得有其他选择,这样吧,那个**涅夫我得见一见,如果可以的话,作为t-34坦克对应的敌方坦克,我可以交给他制造。”</p>
德米特里兴高采烈答应下来,显然他对**涅夫的实力很有信心,吴安平自然也高兴,不管如何,他等于增加了一个坦克供应商,这样的好事可不是那么好找。</p>
很难想象,拥有六万多职工的马尔舍夫机械厂曾经的中心实验室首席动力专家**涅夫,他的住所居然在哈尔科夫东区的工人住宅区。要知道,哈尔科夫市东区遍布各类加工厂、机械厂,居住环境对**涅夫这样的专家来说,实在够不上好,他应该属于北区的,那里集中了全乌克兰最著名的疗养院和别墅。</p>
**涅夫很喜欢喝茶,而且对中国茶情有独钟,吴安平看到他茶叶袋上标注有明显的“碧螺春”字样。陆建国和邢斌在吴安平两旁沙发上坐着,德米特里则站在**涅夫所坐的沙发后面,正和一位棕褐色卷发的白皙少女无话找话地纠缠,那少女听他介绍,正是**涅夫的女儿洛夫娜。</p>
**涅夫泡茶的手法不算很专业,但这种手法在外国人身上看到还是很让人惊讶。他朝给三人各斟上一杯碧螺春后,满是感慨地道:“听德米特里说,三位来自中国,那可算是我父亲的第二故乡,我也很向往,只是从没机会过去看看。”</p>
原来**涅夫是白俄后代,俄国十月革命后,一部分滨海地区对**心存疑虑的俄国难民纷纷朝中朝边境撤退,辗转在中国得到了收留居停。这些难民被称为白俄,主要聚居于上海和东北等地,其中上海法租界更为集中。</p>
**涅夫的父亲当年就是流落在上海法租界的白俄,在那里他们的生活远比在斯大林统治的苏联更为安全和自由,不过当他们艰难度过日占时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们不得不陆续迁出上海,返回苏联。</p>
**涅夫今年五十来岁,他父亲从上海回到乌克兰的第二年生了他。在**涅夫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不断提起在上海的生活,提起他在法租界“巴黎大剧院”演出俄罗斯名剧《大雷雨》时的风光,这使**涅夫从小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也因此养成了很多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养成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嗜饮绿茶。</p>
吴安平将自己的要求对**涅夫说了,说他的战争主题公园需要一种t-34坦克的对手坦克,从历史角度考虑,这种对手坦克他倾向于一部分采用二战早期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一部分采用德国豹式坦克。除此之外一些轮式或履带式装甲车也有部分需求,如果**涅夫有能力制造,全部交给他做也未尝不可。</p>
**涅夫其实也处于困境之中,随着马尔舍夫机械厂效益日渐下滑,中心实验室的研究经费从来没有充足过,而当实验室被抵押后,即便他为马尔舍夫机械厂贡献了一辈子,也不得不脱身而出,忙起自己的生计。其实不只是他,中心实验室好多专家的生活都陷入困窘之中。</p>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其实不可避免。马尔舍夫机械厂效益下滑,致使中心实验室研究经费短缺,而研究经费的极度缺乏,又使马尔舍夫机械厂不可能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改善效益,如此越来越差,直到不得不破产,而**涅夫和其他专家也不得不自谋生计。</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