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李治的一本万利(1 / 2)

加入书签

 百姓们有钱了,损害的是谁的利益?</p>

是那些放印子钱的商号。</p>

而在这朝堂上,几乎有很多大一部分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商号。</p>

这样做,自然让他们无法再把钱放出去,收取高额利息。</p>

可相反的。</p>

百姓们有了钱,对谁又是最有利的?</p>

是那些个商贾。</p>

而朝堂上的百官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商铺,有些家产在外面。</p>

百姓有了钱,那肯定会花出去啊!</p>

这个钱的来源,是皇帝控制的青茶还有商税等等。</p>

相当于是收取了他们手中的商贾的一些钱财,然后给了百姓。</p>

本来,是损失了一些他们的利益。</p>

那现在,他们完全可以从百姓的手中给赚回来!</p>

朝堂上,为了这个以工代赈,也是争吵了起来。</p>

有大臣说。</p>

这是在重徭役,重赋税。</p>

百姓到时候肯定承担不起,而大汉和前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p>

百姓们活不下去。</p>

对于地方上的治理来说,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p>

所以大唐不能开这个先河。</p>

也有大臣认为。</p>

以工代赈是一个利国利民之策。</p>

李治静静地看着他们的争论。</p>

直到几位朝中的大臣,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站出来。</p>

才算是真正为这个政令做最后的决策。</p>

“陛下,臣以为……。”</p>

长孙无忌开口对这个以工代赈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p>

优点在于。</p>

可以让天下百姓又有了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生计。</p>

还能让大唐顺利治理好两河流域的水患。</p>

的确是非常好。</p>

只不过,却也有着缺点。</p>

那就是以工代赈,如若找不到百姓,又该如何?</p>

这工钱一次又能给多少?</p>

少了。</p>

百姓自然不愿意。</p>

多了,朝廷定然是负担不起。</p>

所以说来说去。</p>

最后也不过是一个从长计议。</p>

长孙无忌没有说,自己是绝对支持。</p>

只是在这一会儿的时间。</p>

把以工代赈的利弊都想到了。</p>

说了出来。</p>

最终就看李治自己的抉择。</p>

他这个右仆射,算是已经仁至义尽了。</p>

当真是好一个和稀泥的长孙无忌。</p>

而第二个人。</p>

却是马周。</p>

此人乃是寒门出身,当初还给人养过马。</p>

所以对于以工代赈,他有着更为全面并且比较细致的想法。</p>

大唐百姓千千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事耕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经商。</p>

剩下有着不少百姓,都是无所事事。</p>

又或者是,成为了那些个富家的佣人,打一些短工,又或者成为长工。</p>

还有一部分,那都是直接签订了卖身契,成了富家的佣人,一身都靠着富家生存。</p>

</p>

一旦富家出现了意外,他们将会变成无主之奴。</p>

到时候。</p>

有办法的人。</p>

或许还能继续生存下去。</p>

而没有办法的人。</p>

只会沦落成为一个乞丐,一个苦力,一个烧杀抢掠的恶人。</p>

马周的一席话。</p>

让在这朝堂上的官员们,也都静下心来。</p>

他们知道。</p>

这件事情,是仙师之意。</p>

那坐在上面的陛下,是很有可能会施行。</p>

拦,可能是拦不住了。</p>

那能怎么办?</p>

只有同意,并且想办法在这件事情中,获得一点儿利益呗。</p>

马尚书都已经说的如此打动人心了。</p>

他们不可能一点儿感触都没有。</p>

李治点点头。</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