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淮北小镇红夷别吉(1 / 2)
淮河,古称淮水,介于黄河与长江流域中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为“四渎”,乃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淮水在古时是独流入海的,春秋时的《禹贡》就有说,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不过到了南宋建炎二年,朝廷为了抵御南下的金兵,汴梁城的守将杜充指挥军队决开了黄河堤坝,造成了黄河改道,浊浪滔滔,都经由泗水,分流到了淮水,
到了绍熙年,黄河再度决堤,黄河水涌入淮河,往后便经由淮河入海,涛涛的黄河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最终使得淮河入海受到了阻滞,在盱眙和淮安之间,形成了后来的洪泽湖。
杨璟对地理并不熟悉,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往日不同今时,对古代地理更是一无所知,虽然宗云和葛长庚等人也常常讲一些游历天下的趣闻和风情,奈何没有亲眼所见,终究很难想象。
当公羊徙野带着自己偷渡到淮河北岸之时,杨璟终于亲眼得见这条抵御了金人和蒙古大军的大河!
河流就像母亲,养育了人类以及人类的文明,但凡有大江大河的地方,都孕育出极其古老的文明,比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等等。
但河流也像一道壁垒,保护着流域内的人类文明,抵御外敌的入侵,同样像极了母亲,无私地抚育着子女,当危险来临之际,柔弱的母亲却又变成了强大的盾墙和长城。
正是亲眼见识到这条河流,杨璟才更加意识到,南宋一退再退,可淮水却如何都不能丢,如今淮北早已沦陷,与蒙古人算是划淮而治,如果淮水再丢了,南宋朝廷只能退到长江流域,依靠长江天险来防守,领土疆域将再度缩小一半!
安丰军算是淮水岸边的壁垒,可淮水流域很绵长,不可能每一寸河岸都有人守卫,大规模的军队或许无法偷渡过来,但两岸的“走私”活动却很是常见。
公羊徙野似乎早已习惯,渡江之后,便将杨璟带到了颖州以南的一个小镇,名唤淮食,距离淮河北岸并不算太远。
这小镇倒也热闹,可惜已经有些面目全非。
里头行走往来的都是各色人士,有蒙古人,有契丹人,有高丽人,很多色目人都在镇上行色匆匆地走着,街头上到处是窝棚和帐篷之类的东西,乱糟糟一团,没有一点点城市规划可言。
街道上污水横流,炊烟都带着晒干的牛马粪气味,时不时有人在街头斗殴打杀,赌钱摊子和低劣的窑子遍地都是。
杨璟甚至还见到了不少包着头巾的阿拉伯人!
按说南宋市舶司在广州和泉州等地,海外通商极其发达,慢说阿拉伯人,其他西方国家的人,也都通过远洋贸易,在南宋沿海赚得盆盈钵满。
阿拉伯人又叫阿蒲,事实上定居在南宋的阿拉伯人,绝大部分都姓蒲,是他们的汉语姓名。
因为很多阿拉伯人名字都是阿朴杜拉之类的开头,所以南宋人都叫他们阿蒲,当然了,南宋人想要区分这些阿拉伯人的区别,是不太容易的,甚至有些欧洲人,都会被误认为是阿拉伯人。
也有人说,后世社会之中,姓蒲的人,便是南宋时过来做生意的阿拉伯人的后裔,至于真假与否,也不好置评。
这些阿拉伯人应该在沿海一带活动才对,怎地就跑到淮食镇这么内陆的地方?
杨璟甚至不得不怀疑,蒙古军队或许利用这些色目人,做着走私的勾当,因为淮水此时虽然航道受阻,但船只其实还是能够借此入海的。
莫看蒙古人征伐天下,一副天下无敌的姿态,可蒙古部族总共才多少人?如果全部都是蒙古人去打仗,即便打下了疆域,所有蒙古人都当官,只怕还有官位空缺出来吧?
所以蒙古人都会用其他民族的军队来当先锋和炮灰,早先也已经提过,除了蒙古骑军之外,还有色目人、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汉军,而新附军则是南朝汉人的降将。
由此也可以看出,南人在蒙古人眼中,是最低贱的,比不上其他的少数民族,一直到元朝灭亡,汉人仍旧是社会地位最低贱的。
这个民族一面学习汉人的文化,同时却又蔑视和践踏这个民族的文明和传承,这是多么可气却又可悲的一件事情。
成吉思汗是个绝世无双的军事家,更是个人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仅仅只是个军事家,而且还是蒙古人,与我中华汉族又个毛球的关系,至于后世那些为成吉思汗歌功颂德,甚至将成吉思汗说成中国人的,请这些人去看看这些蒙古人对汉人都做了些什么,再来考虑这个问题吧。
闲话也不多提了,只说公羊徙野带着杨璟来到了淮食镇,便朝杨璟道:“一会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但我希望你老实规矩一些。”
杨璟对公羊徙野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因为汉奸从来都比敌人更加让人可恨,在杨璟眼中,公羊徙野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
当然了,有人说了,人人都有难处,汉奸也有家人,也有需要守护的人,当敌人用自己的家人来威逼自己就范,换作是你,你又该如何选择?
即便你可以不在意自己的生死,可当你的家人就在你面前,受人伤害乃至一个个杀死,你能够眼睁睁束手旁观吗?
这算不算给汉奸洗白?难道人人都是这样才当的汉奸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敌人该是有多忙?
许多人根本就是为了一己之私,要么为了安逸的生活,要么为了钱权富贵,甚至有些是厌恶和唾弃自己祖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