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纳米切割线(1 / 2)

加入书签

 杨素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哲学细胞的,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这些问题,整个给人的感觉就是云里雾里,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多半是发愣,做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像是一块木头,对于这位出口转内销,明明是个中国人却顶着远东留学生的人皮的家伙,那些老教授也选择了忽视,任由他折腾,反正这家伙一看就是来镀金的,到时候随便给他一本结业证就行了。

本尊如此,但他的那几百个分身可不得了,一个个都是学习狂人,而且这些学习狂人偏科现象极其严重,严重得再同一门学科里就只对某一项课程感兴趣。

比如说一位化学系的分身,连书都不看,每天起早摸黑跑到实验室里搞试验,测试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也不管有没有什么危险,拿起硫酸跟硝酸混在一块,又不知掺杂了什么物质,然后就拿到酒精灯上去加热,结果可想而知,“砰”地一声巨响把实验室里的人吓倒了一半……

还有一个学物理的,也不知他使的什么手段,晚上偷偷跑进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不知他是怎么进去的,反正一个人就开动了那台大功率正负电子对撞机,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好东东啊,如果不小心搞坏,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那些对某些爱好狂热得过分,比爱因斯坦还疯狂的家伙,学校的老师是又爱又怕,这念头要找几个像他们那样对学习有干劲的年轻人实在是太难找了,不过这些人一个个又太危险了,一点也不把自己的小命当回事。

还有那些私下向女生购买卵子,试图在实验室里搞出一些试管婴儿的怪胎就更让人觉得可怕了,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玩的是人兽杂交……

相对于那些疯狂的分身来说,杨素的本尊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人,每天准时上课,一本正经地坐在教室里闭目养神,脑子里这分析从那些分身学来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领悟,有时候还思考一些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的问题,这个物理上的难题似乎也可以用哲学来思考。

杨素分出了几百个化身,其中光是学习物理的就有近五十个,这些化身当然不能学重复的内容,自然有的专攻试验,有的专攻光学的某项内容,有的专攻力学……所以各个大学出现的那些偏执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加上从那些虔诚的基督信徒的信仰中提出的有关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后又得出了很多新的疑问,然后他的一些分身便把这些疑问纷纷向各学院的老师请教,老师解决不了就向教授请教。

这些深奥而复杂的问题很快引起了校方的重视,他们没想到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能提出这种堪称大师级的科学难题,那不是天才还是什么?

只是这种天才也未免出现得太多了,全国很多高校蜂拥而出几十个天才,遍及几十个专业领域,他们像写日记一样发表一篇又一篇非常有深度的论文,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猜想,有些猜想还没等别人领悟,他们又已经找到了答案并公布出来。

杨素凝聚几十亿信徒的力量,可谓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思想剽窃家,别人很多灵光一闪而过的想法都被他抓住了,然后通过那些化身的学习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于全国高校爆炸式出现的这些天才,教育部又惊又喜,还以为这是世界末日前的科学技术大爆炸呢,想想看,几十个像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人物同时出现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激动,同时又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这些人的思维敏捷得简直就像是一条高速运转的电脑,比如说头一天还看见他在学习力学的基础知识,第二天他就已经开始研究强相互效应和弱相互效应之间的联系,研究力场和电场以及磁场之间是不是还有更深一层的联系,到了第三天,他已经开始研究力场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了,并考虑如何制造一个微型黑洞来协助研究……

在北大,杨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毫不起眼,即使顶着一个远东特派留学生的帽子也不能吸引很多光华,他的光华都被彗星般崛起的天才化身吸引住了,那些化身在科学界刮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飓风,引领着这些科学界的精英参与到他们的研究中去。

同时这是一个充满浮躁的社会,真正从事科学事业的人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更多的人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为了镀金,各类科目只要及格,能够顺顺当当地拿到毕业证就满足了,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必须要好好度过,让他们的和荷尔蒙在大学时代飞舞是非常必要的,这就导致了娱乐界在各个高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于是来自远东的那些俊男美女则刮起了一场风暴,把这些四射的大学生的目光吸住了。

踏实求学,立志于献身伟大的科学事业的人被杨素的化身吸引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