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章(2 / 2)

加入书签

秦允明做了一件好事,心情还不错。不过他还是有些疑惑,这个老人真的是要去找吴王吗?那对方与吴王到底是什么关系呢?</p>

简单吃过一些小吃之后,秦允明结账过后,便上车进城了。</p>

来到吴王府正门,秦允明让一个小厮去大门前投递名帖。那小厮网下车,只向王府正门看了一眼,立玄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由怔了怔。</p>

小厮连忙掀开车帘子,唤了道:“大郎,大郎,真是那老人家呀”。</p>

秦允明微微愕然,将脑袋探出了车帘子,向王府正门看去时,果然看见先前那个在酒楼遇到过的老人和小童。虽然这老人家比自己先离开酒楼,但想必对方是步行至此,自然没有马车的度快,因此两方人碰巧接踵来到吴王府了。</p>

此时,那老人正从包裹里取出一封折子模样的物件,交给府卫查看。看来府卫对于这位老人的衣着打扮也甚是不放心,前前后后、仔仔细细检查了半天。老人却很是有耐心,一副淡泊自然的态度,与小童悠悠的等在门前。</p>

“他还真是来找吴王的。让我下车,我上去问问秦允明迫不及待的从车子里跳了出来,一时好奇心大盛。</p>

下车之后,他简单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然后从容不迫的向王府大门走去。网来到台阶下面,他先笑了两声,直接道:“老先生,诚如晚生所言,咱们又见面了吧!呵呵。没想到老先生还真是来拜会吴王殿下的呀</p>

老先生愕然片刻,立刻回过头来,却见正是先前城外酒楼见过的面那位好心少年。他不由更加奇怪了,这少年怎么也会来吴王府呢?</p>

秦允明一边笑着一边走上了台阶。</p>

王府的守卫有认识秦允明的,立刻笑着迎了过来,恭敬的说道:“原来是秦公子,今日怎么有幸来拜会我家王爷吗?”</p>

秦允明向守卫微微欠身,说道:“正是。近日在下替吴王殿下整理出第二本书籍,念及马上就要过年了,于是就抽身尽快送了过来。”</p>

那府卫连连说道:“原来如此。既然这样,秦公子不妨先随在进到偏院小歇片刻,容小的去为秦公子通报一声。”</p>

秦允明有些好笑,自己后来的竟然比老人家先进去,看来“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了。不过他却不急着进去,只说道:“在下先谢过这个大哥了,其实在下与这位老先生先前认识过,既然是老先生先到,不妨先为这位老先生引见吧。”</p>

老人家呵呵笑了笑,说道:“秦小哥实在太客气。不过老夫今日到真是好奇,吴王殿下怎么会请一位小山少年为其整理书籍呢?。</p>

不等秦允明回答,先前那府卫冷笑的道:“老人家,你可别小看这位秦公子,他可是杭州有名的小才子呢。吴王仰慕其文采与书法,因此特请秦公子来搜集</p>

“哦?老夫倒有所耳闻,杭州最出名的秦姓小才子,应该名为秦允明。难不成这位秦小哥正是秦允明秦三盏?”老人出奇的望着秦蹙;明问道。</p>

秦允明只是呵呵笑了笑,还是那府卫替他说了道:“这个正是秦三盏秦公子呢!”</p>

老人笑着点了点头,叹息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呀。”</p>

秦允明谦虚的推辞了一阵,又向老人问道:“还未请教老先生尊姓大名?莫不是与吴王殿下有旧?”</p>

老人回答道:“老夫曾肇,数年前与吴王有过交情,特来拜访。”</p>

秦允明眨了眨眼睛,复问道:“敢问耳是曾子开曾老先生?”</p>

曾窜再次诧异了起来,反问道:“老夫与秦公子以前可有认识?秦公子怎么会知道老夫的表字呢?”</p>

“原来真是曾子开曾老先生呀!晚生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请恕罪恕罪呀。”秦允明连连再次向曾举行了一礼。</p>

不单单曾肇有些疑惑,就连周围的府卫也大感惊讶,怎么鼎鼎大名的秦三盏秦公子会对这个衣着朴素的老头敬佩不已呢?他们可都没的说过什么曾肇曾子开的名号,这人很有名吗?</p>

秦允明能够理解府卫的疑惑,在这个信息传输不达的时代。除非是像苏轼、王安石那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名声,才能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不过这位曾肇的名声,虽然在江南一带比较陌生,但若是在江西那可就不一样。</p>

曾肇的兄弟正是南丰名士曾巩,并且两个人以及另外五位同族的文士,在后世被并列称为“南丰七曾”这其中就包括两年之后权倾朝野的宰相曾布。当然,南丰七曾的名号并不是形成在北宋时期,因为这“七曾”当中目前还有几位没出世呢。</p>

在“南丰七曾”当中,曾肇的名气仅仅次于曾巩和曾布两个人,在当时的江西一带一提到这个名字,十户人必然会有九户人认识。</p>

只是让秦允明意外的是,现年的曾牟好歹也是为官从政几十年的人了,不至于落魄到这般地步吧!他带着敬意说了道:“南丰曾家晚生岂能有不知之理?世人都知道。子再先生之下当属子开先生您了。晚生不才,有幸拜读过子开先生的《曲阜集》,也临摹过子开先生的《五十郎贴》、《造门贴》。故而对子开先生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了。”</p>

“秦公子小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惊人的,倒是让老夫自愧不如呀。”曾举听了秦允明的这番话,顿时欣慰不已。</p>

秦允明其实并没读过什么《曲阜集》,据说《曲卓集》足足有四十卷,但看这卷的数量就让人望而却步了。不过他在前世学习书法时,倒是见过曾举传世之作《五十郎帖》、《造门贴》这两副墨宝卷轴,曾窜的书法还真是劲意十足。</p>

他只是笑着道:“晚生常听长辈们筏言,趁着年少之时多学习总是不会错的。子开先生倒真是言过了。”</p>

秦允明说完,又转向府卫道:“这个大哥,曾举曾子开先生是举世闻名的名士,还请有劳大哥先为通报一声,在下就在此与曾先生一同等候吴王殿下的召见好了。”</p>

几个府卫面面相觑一番,他们都是一些武夫,每个地方都有出名的文人名士,自己哪里能都记得清楚。不过秦允明既然证实这位曾子开先生确实是一个大人物,他们也不敢怠慢,于是匆匆跑进王府通报了。</p>

在等待通报的这段时间,秦允明与曾肇闲聊了起来,询问起曾肇怎么会突然来到杭州。曾举一直对秦允明的印象很不错,更何况还欠秦允明一个人情,于是就没有多加隐瞒什么。但凡寻常的话都直言相告了。</p>

经过了解,秦允明这才知道,五年前曾肇甩为编撰《神宗实录》遭人诽谤,因此被贬官在外。先是在海州出任知州,两年又调入泰州,直至今年接到新任命要调往滁州出任知州。涂州同属于江南东路辖内,又因为赴任途中行程顺利,提早抵达了滁州,一时还没办法正式上任。闲居几日觉得无趣,因而就想到杭州的吴王殿下,所以特意抽空前来拜访。</p>

历史上的曾肇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并不是因为其文章和书法有出众之处,而是因为他从政生涯当中前后出任了十四个地方的知州、知府,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干出一番值得称赞的政绩。</p>

秦允明一听曾肇也是因为修编《神宗实录》而出事,与自己堂伯秦少游竟是相同的遭遇,当即伤感的叹了一口气。</p>

“秦小哥何故叹息呢?”曾肇笑着问道。</p>

“子开先生,其实晚生的恩师并堂伯正是秦观秦少游,当年也是因为修编《神宗实录》让奸邪小人诬告失实,因此在贬迁出京城。今日闻子开先生的相同遭遇,不由触景伤情。”秦允明感叹的说道。,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肌,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