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兵发朝阳(1 / 2)

加入书签

 北京城,养心殿东暖阁。

年轻的皇帝光绪,苦着脸色,端坐在书案之后。随手翻阅了几封奏章,又意兴阑珊地扔下,站起身踱了几步。复又回到书案前,提起笔,在纸上刷刷刷一蹴而就,写道:“忧民每念深,求治日兢兢。”

侍立一旁的内侍打眼瞧了瞧,当即笑着赞道:“皇上好才情,奴才给您裱起来?”

光绪摆了摆手,皱着眉头不说话,望着微红的火炭盆,良久不发一言。

正当此时,轮值的军机大臣额勒和布匆匆走了进来。哆哆嗦嗦跪伏在光绪身前,叩首道:“皇上,翁中堂请求陛见。”

“翁师傅来了?快传!”光绪说完,随即有坐到书案之后,脸色有些期盼地看着门口。

“喳!”

没一会儿的工夫,翁同龢快步走了进来。一番叩首之后,伏在地上仰着头,满脸喜色道:“老臣恭贺皇上,大喜啊,当真是大喜啊!”

光绪嘴角抽动,扭了扭身子,急切道:“翁师傅快快请起,到底是何喜,快快道来!”

翁同龢跪伏在地,双手连连作揖,道:“禀皇上,昨日晨,何绍明率关东军开赴土默特左翼旗,正赶上五千余匪徒围攻城池。。何绍明当即挥军迎敌,不出半个时辰,斩首八百余,俘虏三千多,更是擒住匪首若干,连那匪首的女儿如今也做了俘虏啊。大捷,大捷啊!”

翁同龢的声调极其激动,说话间,眼圈渐渐泛红。光绪比他还要激动,闻言,猛地捶击了下桌面,腾地站起身,连连叫道“好!好!好!”。冬日里有些青白的脸色,渐渐浮现出一抹潮红,按在桌子上的右手,手指轻微地抖动着。

光绪顾不得自己的失态,连忙走下龙案,扶起翁同龢,追问道:“翁师傅,如今何绍明的关东军在何所在?可有继续进兵?”

“回皇上,何绍明昨日激战后,休息了一天,今日一早,分出一部兵马押着俘虏先行返回辽阳,自个儿带着大部兵马,如今正奔赴朝阳而去。算算时日,最多六日后,朝阳可下!到那时,扼守朝阳,东可平祸乱中心敖汉,南可灭闹得正凶的建昌,老臣估计,不出旬月,乱事可平。”

“好!好!”年轻的皇帝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子,心中热血滚动,脸上潮红一片。走了几步,光绪猛然停下身子,转头道:“赏!给朕重重的赏!叫那帮子打算看朕笑话的糊涂虫们看看,朕的何大帅,一个就顶他们所有人!赏何绍明紫禁城骑马,黄马褂一件,升他为从一品提督,再给他升两级爵位,哈哈哈哈!这仗打得好!真真给朕涨了脸面!”

翁同龢躬身应了,褶皱的脸上,布满了笑容,一拱手道:“皇上,如今叶志超领着淮军左宝贵部已从奉天开拔,聂士成部如今也快到了承德。。不出十日,必有更大的捷报传来,老臣先恭喜皇上了。”随即,敛了笑容,有些忧心道:“圣上,这热河乱局,前有盛京将军裕禄带着奉天练军,后有两部淮军,这何绍明夹在其中,不知该听谁的命令啊?”

见光绪疑惑,翁同龢解释道:“老臣是怕,那何绍明不通人情世故,回头讨不得上官的喜欢,生生埋没了功劳。这也不算什么,可皇上您想,如今这全天下都知道,何绍明的关东军是您皇上的亲信。若是功劳反倒没有后去的淮军大,这……”

光绪皱眉一思索,旋即明白了翁同龢的意思。这位翁师傅是怕,无论是淮军叶志超,还是盛京将军裕禄,论年岁论资历、军功,都比何绍明要大。热河乱局,若是以裕禄或叶志超为主官,那剿匪的功劳,肯定都要算在淮军身上。。这么一来,自己这一派为了抢夺功劳苦心拖延淮军入热河个多月,也就白费心机了。

想到这儿,光绪开口问道:“翁师傅可有了主意?”

翁同龢抚着胡须笑了笑,道:“皇上,不如您回头下道特旨,严令何绍明攻取朝阳后,先行攻击敖汉,待平灭敖汉之后,再行奔赴建昌。再令裕禄为主官,叶志超为副官,集中兵力扑灭建昌之匪。如此一来,一在南一在北,有您的圣旨,两不干涉。待何绍明灭了敖汉,再行开赴建昌之时,这平乱大半的功劳,可就到手了。”

这翁同龢别看只是个腐儒,但这么些年官场混下来,又有自己的幕僚支招,这玩弄权术可是一把好手。他这一番主意一旦定下来,只要何绍明平灭了祸乱中心——匪首杨悦春在敖汉建立的所谓开国府,这头功肯定非何绍明莫属了。

闻言,思索了下,光绪一挥手,欣然应道:“好,就依翁师傅,朕这就下旨!”

年轻的皇帝意气风发,仿佛顺着他的手指,无数的精锐大军奔赴战场,拨乱反正,视列强如草芥,视乱民如疥癣,摧枯拉朽,荡平天下。。而后,史书上浓墨重笔地写道‘光绪中兴’……

已近十一月。

塞外大草原上,乌云低垂,北风呼啸着,卷着雪花,嗷嗷地叫着席卷而过。一夜之间,原本一片金黄的草原,变成了莽莽雪域。

一只七八千人的队伍,在这恶劣的草原雪天中,正慢慢地行进着。队伍中,士兵们早早地换上了过膝的军大衣,头上带着泛着白毛的羊皮帽子,身后背着步枪以及小了一号的行囊。

步履蹒跚间,时不时的有人跌倒在雪窝子里。如今这没日头的大雪天,要是没有罗盘,想要分出个东南西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就更不要提被积雪掩埋,早就不知在何处的官道了。

何绍明端坐马上,行在队伍中间。貂皮的帽子,裘皮大衣,裹得严严实实。骑马走在周围的几名戈什哈,更是将风挡住了大半,是以,何绍明倒没觉得如何冷。作为一个北方人,何绍明颇喜这北地爱憎分明的气候。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北地无秋冬,一年两季风,东风一来吹仨月,北风再来半年冬。是以,北方的汉子,便如这气候一般,爽朗耿直、爱憎分明。。

漫天呼啸的风雪,让何绍明豪情万丈,信口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何绍明这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出,立刻引得叫好声一片。不知是谁起头,队伍前后更是唱起了军歌,声势一浪超过一浪。嚎叫的风雪中,自有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儿,扯着嗓子,喊出洪亮的军歌。

何绍明身旁的文廷式,本是中等的身材,如今却里三层外三层将自己裹成了一团棉球。这位翰林编修,地道的湖广人士,何曾尝过这塞外风雪似飞刀的滋味?脸色冻得青紫,却坚持着骑马跟着何绍明,而不是去坐舒服的马车。

闻听着此起彼伏的军歌,文廷式赞道:“都道北地自古多勇士,如今一观,果然如此。大人的关东军当真是精锐,天气如此恶劣,行进速度只略微减慢,更有豪情放声歌唱,似欲与天地比个高低,下官实在是佩服啊。”

何绍明哈哈一笑,道:“文大人过奖了。何某手下的健儿,大多是关外子弟,如今不过是十月末的天气,若是到了最冷的一月,如此行军怕是任谁也受不了了。。”

这时,后方飞奔过来一骑通讯兵,停在何绍明身侧,敬礼,道:“大帅,辽阳唐大人来电。大人您升官了,如今是从一品的关东军提督,另外爵位也升了两级,其他的赏赐更是不少。”

“升官了?呵呵,知道了。”何绍明淡然打发了通讯兵。心中却在哀叹着通讯手段的落后。虽说有无线电电报机,可以随时随地的发报。但别忘了,如今这中国大地,有电力的地方可是有数的。随军携带的蓄电池,也不能支持无线电连续工作一个月。是以,何绍明改装了无线电,变成了手摇式发电,再配备上蓄电池,才能每日定时开机,与辽阳联系。然后再通过辽阳,与京城联络,可谓破费周折。

“下官恭贺大人高升了。”文廷式当即抱拳恭贺道。

何绍明谦虚一番,随即不再言语,继续赶路。

又行了个多时辰,算算时间,也是到了该安营扎寨的时候。前方飞奔而至一名骑兵,报告道:“大帅,前方发现一处村落,参谋长向您请示,是否在此安营休息。”

“准了。告诉秦俊生,维持军纪,切不可扰民。。”

“是……呃,大人,没有扰民这一说了,整个村子一个活人都没有。眼下参谋长正带人清理尸体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