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四 路在何方(续)(1 / 2)

加入书签

 小洋楼一楼的会客室里,唐绍仪坐在沙发之上,晕红着脸色,双手不停地交叉着,眼神在楼梯口与壁炉之间来回闪烁。此刻,已经步入中年的他,心里头竟然少有地悸动起来。

唐绍仪这一路跟着何绍明,展布辽南,几年的光景硬是从小小州官做到了奉天省巡抚之职。红了顶子,这官儿升得如同坐了火箭一般。多年怀才不遇的郁结,一遭舒展而出!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跟着这位大帅,能做事儿!宦海几十年,唐绍仪留美归来,从北洋到朝鲜,再从朝鲜转到辽阳,这大清朝的官场习气内里再清楚不过了。

真应了那句话,当官儿不做事儿,做事儿不当官。闲暇无事,各部堂官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到临头,要门就是推诿扯皮,要么就是含糊其事。捞银子个顶个的是把好手,算计起政敌来一个顶俩,可真要见了真章,能把事情脉络缕清楚的真没几个。

在何帅手下办差怎是一个爽快了得?事情交代下来,一是一,二就是二,所需用度报备上去,一经核实,绝对不打折扣的下放下来。。而且整个过程绝无掣肘。自个儿能实实在在看到,大家伙儿都为了这个国家在办真事儿。这内心里实实在在的充实感,可不是升上几级官品能替代得了的。甲午战事一开,诸军皆败,唯独关东军屡战屡胜。危难之际,朝廷要降,何绍明那一嗓子不降震得神州颤抖不已。跟着这么个主公办事儿,有表有里,现如今走在辽南大街小巷,谁瞧见他唐绍仪不一挑大拇指赞道:“瞧!这就是唐大人,大帅手下第一智囊。放在过去那就是张良、刘伯温。”

到了今日,大局底定,且不论大帅与朝廷之间怎么龌龊,单单是这东三省几千里犹如处女地的江山,就足够让唐绍仪热血沸腾了。想想吧,只是个小小的辽南,跟着大帅就将一场几乎葬送整个国朝的国战扭转了过来,有了东三省之地,将来锦绣之景,真是让人期许啊……移民潮、工业化进程,还有一场势在必行的大变革……

与唐绍仪的激动不同,并排坐着的张佩纶却是一副淡定的模样。。作为末了才归附之人,他很清楚自个儿的位置。论洋务,他不及詹天佑;论政才,关东这套迥然于大清体系的制度,他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吃透。唯一所强者,就是他比关东所有人都多了对官场的透彻。展布东三省,办实事儿轮不到他张佩纶,可跟那帮子腐朽打交道,他张佩纶首当其冲。

宦海沉浮几十年,东家换了一个又一个,这心里头就多了一些明悟。正如那日李鸿章所说的,几千年了,大家伙儿都是这么过来的,时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李鸿章这条路走绝了,换做其他人等,这条路也走不通!方今天下,举国暮色沉沉,也唯有关东一地,何绍明独树一帜,始终游离在大清的体系之外,走了一条谁都看不懂的新路。。张佩纶之所以留在这儿,就是想亲眼瞧一瞧这条道到底通不通,又将去往何方。

野心淡了,整个人自然而然就淡定了下来。话句话说,这叫有自知之明。

蹬蹬蹬,脚步声自上而下传来,二人当即收了心神,起身迎接。

一身洋装的何绍明走了下来,月余盘横在家,整个人显得懒散了一些,可眸子里依旧如同往日一般闪着精光。久居上位,杀伐决断,大事小情都是一言而决,何绍明整个人的气质已经彻底地转变了。就是对着李鸿章这个国朝第一督抚的张佩纶面对着,也被这股子气势压得有些喘不过气。

略一点头,脸上已经浮现出和煦的微笑:“少川、幼樵,且坐下说话吧,你们因为什么而来我清楚的很……这事儿也该下决断了。”说话间,已经自顾自地坐在了沙发的一侧。。

二人对视一眼,随即都是微微一笑,而后落座,等着何绍明开口。

“难处我都知道了,无非就是那帮子腐朽穷酸,抱着团打算看咱们热闹。老子本来就没打算用那帮祸害,既然识趣早早就溜了,也算给咱们省心了。……少川,往美国、菲律宾的电文我一早就发了,算算日子,他们也应该快到了。这关外地广人稀,那帮子腐朽一早,官场沉疴也就去了。接下来无非是引移民,办教育、开厂矿大展拳脚,而重中之重,便是制度。菲律宾经营两年,咱们的人也该摸到一些门道了,等琼昌、文爵一到,各安其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来。我只一句话,放手去干,关东这地界定然要经营出一片新天地来!”

何绍明这话算是表了决心,也给二人定下了基调。想想也是,朝廷巴不得何绍明缩在关东不出来呢,哪儿还有工夫跑这儿来指手画脚?人才,直接从菲律宾引进,暂时能解燃眉之急。。支撑上一段时日,而后新式学堂一办起来,这后续的人才就会源源不绝地给关东输血。

“好!就等着大帅这句话呢。”唐绍仪额手相庆。打从美国归来的那一天,他就梦想着有朝一日,有一块能做主的土壤让他大展拳脚。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大帅所做,是为正理。”旁边儿,张佩纶挂着淡淡的笑容评述道。何绍明给他的答案,即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他始终期待着何绍明能走出一条新路,可当这条新路拐了一道弯儿,又重新回归老路上的时候,这内里不免有些失望。

何绍明嗤的一声笑了:“幼樵,你这话诛心啊。”

“清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下可记得当日大帅在山海关前的豪言壮语呢。”张佩纶的话有些揶揄的味道。。

闻言,何绍明已经肃容起身:“幼樵,你我相处时日短,有些东西你还不明白……我只问你一句,这过去三千年来王朝更迭不断,每逢末世,当真就是朝廷失德?宋、明两代,汉家江山,皇室与士大夫公治天下,怎么又会被灭亡了?三千年来,每几百年一个轮回,而后土地荒芜,人丁大减,所有的一切推到重新来上一遭。整整三千年了,咱们瞧出了症结,难道还要来这么一遭?”

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张佩纶沉吟半晌,良久才道:“每逢末世,必天灾人祸所致……”

“天灾人祸,说的好啊。盛世之后,人棚,土地本来就紧张。加之达官贵人日渐加紧土地兼并,老百姓愈发没了活路,到最后能不起来造反?重来一遭,不过是通过战乱,大幅度地减少了人口,从而缓解了矛盾罢了。只治其表,内里,三千年来就未曾变过……不止这些,这满朝的官场沉疴幼樵深有体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何读了圣人之书,做了官反倒比那些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还要不知仁义廉耻?”

瞧着张佩纶愕然无语,何绍明笑了,手指着脑袋道:“时代不同了,这个民族,这儿也该转过来弯子了……总不能好不容易砸烂了破房子,而后大家伙儿七手八脚又将这黑屋子重新垒起来,继续过着两眼一抹黑的日子吧?既然世界逼着咱们睁开眼去看,那这脑子就不能一团浆糊,守着那些老规矩,不合时宜了。。眼瞅着都西历二十世纪了,这个民族的魂儿也该找回来了……”

怔怔了会儿神,何绍明转头微笑道:“幼樵,我跟李鸿章走的路不通。从一开始我就顺着这天下大势,大势所趋无往不利。在绝对的大势面前,一切的权谋手段都没有意义。来日方长,幼樵你且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