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六 风潮(二)(1 / 2)

加入书签

 “国贼!沉疴腐朽!我康某人跟你们势不两立!”坐在广东会馆里头,康有为捂着黑眼圈,一阵咆哮。方才那一遭,的确是他有些借酒发疯的意思。这会儿酒醒了,狂妄之心去了一些,可这心里头愈发地愤恨起来。他是谁?汇聚天下人望,整个大清朝就指望着他拯救的康有为!连一些宵小都能欺负到头上来,来日还如何革除弊端变法图强?

这心里头火气一起,就开始琢磨起怎么报复来了。名义上可不是报复,按照康圣人的理解,这叫剔除奸佞。可仔细这么一琢磨,康有为突然有些悲哀的发现,除了挥挥拳头,骂上几句,他竟然一点儿还手的力气都没有。

三个多月前的那场公车上书,各省举人加上京城名士,加起来小两千号人。。那时候康圣人是何等的风光?可这会儿,到会试的成绩一公布,大部分的举人都是榜上无名,眼看抗议无效,气愤无用,最多也只能对着空荡荡的大街骂两声娘。落榜的举人们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收拾铺盖,打道回府,或者来年再考,或者另寻出路。而那些考上的,自然是喜笑颜开,恐怕早把这国仇家恨抛了到九霄云外!毕竟,对那些举人们来说,风光不过一时,生存才是永久。没了最大的依靠与凭仗,康圣人居然感觉到浑身的无力。

朝廷一天到晚要吵吵变法,可怎么个变法,到如今也没拿出个章程来。说到底,皇上没权啊。。现如今光绪整天介瞧着老佛爷的脸色行事,不敢行差就错半步。就连康圣人这个进士的身份,还是走了户部尚书翁同龢的门子,这才落到了实处。

头些日子马关条约签订,京城里头风云再起,康圣人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打算再来这么一遭的时候。翁同龢紧忙递了信笺,告诉康大圣人,朝廷这个时候也有难处,不得不从速和议。反复叮嘱万万不可生事,话里话外点着康有为,他这进士差不多能定下来了。那意思再明显不过,当权的是老佛爷,你康有为再闹事儿,再有能耐朝廷也不用你。

别说,康圣人还真听话,抱着被子往房间里这么一缩。任谁来都是一句托辞,病了。。少了这位圣人的奔走疾呼,加上落地的士子大多回了乡,这二次公车上书也就自然而然地无疾而终。甚至,康圣人还揣测圣主之意,在士子当中好顿替朝廷、皇上叫屈,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何绍明那个活曹操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日凯泰入京,感觉京城气氛如此怪异的原因之一。

“鼠辈欺人太甚!我等明日就上书参他们!”

“目无王法,胆敢殴打朝廷命官,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不大的房间里头,几名喝得满脸通红,此刻酒醒了一大半的新科进士一个个义愤填膺。这里头,年纪稍大,早在五年前就做了内阁侍读的杨锐年纪最大,为人也老成一些。。皱着眉头插了嘴道:“广夏,适才酒后放言,颇有不妥之举……此一番言论一出,怕是要将所有人都得罪了个干净。”

康有为当即就炸了:“得罪?我康某人怕过谁来?咱们变法强国,革除的就是他们这些腐朽弊端,早晚要撕破脸,索性咱们就当面把话说清楚,让天下人看看,我康有为是个什么人物!”

“好!广夏不愧为南海圣人!”

“我辈青莲,不屑与泥垢为伍!”

当中一名白衣书生,更是谈剑而吟:“区区宵小,不足挂齿。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

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屋里头的气氛已经热烈至极,全然没了刚才灰溜溜从郑亲王府邸逃出来的那般颓丧。没过一会儿,热闹劲头一过,有人就开始考虑,这变法到底该怎么搞?如今皇上没权,几位新科进士就是挂着名头,手里没实权。总不能天天呼喊着,指望着朝廷自个儿变吧?

“康某已有腹稿。”面对众人的疑问,康有为信心满满:“朝廷守旧,乃风气所致!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腾的一下,康有为站起了身子,这会儿他似乎忘记了青肿的左眼,来回踱上几步,定身之后已经是意气风发:“遍观西洋变法,莫不是知识、风气所推动,我大清既然无此风气,那我辈就亲手推动!康某打算成立强学会,广译西洋经史,刊布天下,以开民智。。只需时日一久,风气为之一转,万民疾呼,则变法不可逆也!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老佛爷也别想阻挠!”

“强学会?”

众人对视一眼,略一思索,便纷纷额手相庆。说起来这招不出奇,无非就是借用这天下大势,逼着朝廷自个儿变法。当日关东何绍明,不就是借着一份报纸,硬是汇聚了天下人望,导致现如今朝廷对其无可奈何么?既然何绍明这个活曹操能成事,屋子里的大清俊杰没道理不成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