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一 席卷(一)(1 / 2)

加入书签

 1897年10月2日,发生在中国淮北平原的这场关系着中日两国命运,乃至于东亚整个格局走向的战争,终于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浏览器上输入-www.69zw.com看最新更新---

早在前一周,这种趋势便愈发明显起来。先是朝鲜战场,国防军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突破了日军主要正面防线诚恶山,快速空降袭占开城,而后陆海两军快速组成一把镰刀,旋转,挤压二十万日军生存空间。并一举断绝其后路补给线。

二十万日军不过三两日间,便被驱赶、限制在三八线右翼狭长的区域之内。三面被围拢,背后就是连绵不绝的山脉,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几乎就进了一条死胡同!整个汉江以南,再无成建制可抵抗的日军。乃至于攻占汉城,只是遭到了大队规模的抵抗。不但如此,日本国内的兵力几乎也抽调一空。除了拿着老式步枪做样子维持秩序的几个三流师团,再无可用之兵。有鉴于此,朝鲜的二十万日军,他们的命运几乎就注定了!要么投降,要么就只能跨过连绵的山脉,去当野人。

而这个时候,日本破釜沉舟,死命地派出两个军从上海突入中国腹地,快速袭进,未尝没有围魏救赵的心思。

两个在日本补充完毕的军,上下十余万人,又在上海补充了英国佬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而来,不足对方三分之一的张成良部,只能阻其一部。

另一部则与被迫南下,何绍明率领的第二师撞在一起。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败象已现的日本,为了挽救朝鲜二十万日军的命运,甚至整个帝国的命运,行险一搏,图的就是为将来的和谈增加筹码。在临时首相陆奥宗光看来,胜负既定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帝国的实力是最为紧要的问题。儿玉源太郎策划的逆袭,与战争胜负本身已经毫无关系了。其效果就是,假若国防军停止攻势,回援国内,则日军大踏步后退还可以保持不败的势头;若国防军不管不顾,则日本第一、第二军干脆一路突袭北上,即便其势不能撼动局势,也要搞得北中国赤地千里。最大限度地消耗何绍明的战争潜力。这,完全就是两败俱伤的狠招!

而那个该死的对手何绍明,仿佛天生就是日本的克星一般,提兵南下,愣是作出了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这种不惜自身性命的做法,愣是阻挡住了第二军的脚步。更可怕的是,随着何绍明的南下,整个共和国的权利组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始终如同大管家一般的总理唐绍仪,破天荒的站在了前台,主持政府一切事务,其职权甚至堪比日本首相!与此同时,议会的权利也在放大着。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其最后结果就是即便何绍明本人不在了,他所遗留的政府依旧会按照他此前的意志,将战争进行到底!

战败,彻底战败的阴影已经席卷整个日本。日本政府也彻底丧失了对两支日军的掌控。第一、第二军官兵上下,仿佛已经足够认识到自身的命运。这个时候,只是如同疯了一般,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着小小的二郎山。什么皇国命运、陆军荣耀,都去他妈的吧,仇恨之下,日军上下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冲锋,冲锋,再冲锋!死了一了百了,只要不死,就一定要冲过去杀掉那个该死的日本克星!

在这种不要命的疯狂攻击之下,第二师损员超过百分之六十,右翼防线更是随着日本第一军的瞒天过海而彻底崩溃!局势岌岌可危之际,援军终于到了!

段祺瑞率领着国防军十九师,一路紧赶慢赶,总算在最后一刻追上了日军的尾巴。没有炮火铺垫,没有火力攒射,十九师几乎在抵达战场的第一时间,就投入了对日军的冲锋当中!九千余官兵,组成一波又一波墨绿色的浪潮,一遍遍冲击着日军。

猬集在二郎山右翼,足有两万人上下日本第一军主力,顷刻间便被十九师的乱拳打得有些手忙脚乱。前方的日军还在发起冲击,后方拥挤着的日军根本没有预警,便陷入了十九师一波波的攻击浪潮当中。顷刻间,半数的日军进退失据,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而第二师配属的重炮团,适时地发起覆盖式轰击,更是让日军凌乱不堪。

前方日军还在发起冲击,后方的日军乱哄哄地挤着,有的还在抵抗着,更多的干脆往前挤去。中段的日军还算有组织,加紧构筑着从国防军手中夺取的阵地,可面前满山遍野的友军,一瞬间便冲乱了他们的阵脚。

骤然的打击之下,不少的中下级军官已经乱了手脚,胡乱的命令之下士兵已经濒临崩溃!黑木为桢亲自组织督战队,枪毙了上百名慌乱的日军,这才将情况稳定下来。

战至下午两点,第一军总算稳住了局势。十九师汹涌的扑击,在延续了四个小时,付出了极大伤亡之后,总算停息下来。黑木为桢一面连忙巩固阵地,一面开始组织兵力向内圈突击。同时开始联络第二军,准备发起协同作战。

而就在这个光景,二郎山正面阵地之上,骤然爆发出了冲天的欢呼声。即便远在五里开外,黑木为桢依旧可以隐约听出他们在喊些什么。铁青着脸的黑木为桢几分钟之后便收到了来自第二军长官奥保巩的电报:第二军侧翼遭到优势中国骑兵袭击……中国人的援军,来了!

事实上十月二日凌晨的光景,凯泰所率领的两个师西北军,便停在了微山湖湖畔,已经抵近了交战范围。凯泰并没有直接发起攻击,而是传令就地休息,并发报给第二师,说援军还需一天时间才能抵达。这也是出于无奈,十来天急速奔波,人不下马马不离鞍,纵使西北军一人双马,沿途粮草补给足额,到了这会儿也是疲惫到了极点。这一路,单单是损失的军马,就足够让人心疼了。刻下就参与战役,油尽灯枯之下很难有所作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