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风起(2 / 2)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大名谭延闿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可惜前生的记忆告诉他走他们这条线路终究只有败亡一途,搞不好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局面一起陪送进去。谭延闿倒是非常有信心按照原本的历史路线,在变法派发动针对慈禧太后和荣禄等保守派的宫廷政变中拉他们一把,可惜这些人尤其是康有为是铁杆的保皇派,按照他们的做法顶多是仿效英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这是谭延闿万万不能答应的。
中国人养了几百万满人两百多年还不够,还要继续供养满清权贵?有这些银子干什么不好,谭延闿看不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因为在最后联结袁世凯的时候居然还对清政府做出了妥协,善待满清皇室。他倒不是想要搞民族清算,但这留着寄生虫的做法他是绝对不会芶同的。
革命党和保皇党的做法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尤其是历史上满清皇室在退位后带走了故宫中大量的古董文物。这些好吃懒做的权贵们安份点的靠变卖一部分古董来度日,不安份的则变卖古董聚拢资金想办法连通日本来搞满洲独立,中国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古董文物就是这样被他们三文不值两文的给卖掉,尽管有些爱国人士极力收购,但留在中国一直完好保存到后世的十之不存一二。
“若不是梁启超和康有为关系密切,我倒是真的很想招揽他,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没有留洋便有这种见识的人在读书人中真的是很少见,尤其是那支笔可真是神了!”沈静由衷的赞叹道。
“如果没有
大的变化,朝廷是绝对不会容忍这种人的存在的,单禁,所有相关报纸都被封查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人才,但是终究不能放在现在就使用他,放心吧!如果没有预料错的话,此人和康有为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分歧的,也许等上几年就可以找个机会将其招揽过来……”谭延闿神秘的对沈静笑着说道。
康有为是铁杆保皇党,但梁启超却绝对不是,要不然梁启超也不可能在民初的政治生活中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康有为除了靠公车上书和戊变法之外,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倒是后来成为保皇党饱受非议;梁启超也是跟着康有为混了几年,到最后民主政治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和康有为分道扬鏣也是情理之中。
历史肯定会因为谭延闿的出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少谭延闿本人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变化地明显之处。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人生轨迹如何,他心中并不清楚。但是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这一生的作为,相对于梁启超,康有为实在是老朽了,他能够提出变法救国思想已经是很不容易的,而梁启超要年轻得多,估计就算历史发生再大的变化,康梁分道扬镳是不可逆转的,不过是个早晚问题。
沈静听后感到一阵愕然。不过随即也是长叹一声。谭延闿越来越觉得沈静叹气的次数越来越多了,相对而言他倒是感觉到沈静地叹息多半也是针对这个时代中国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现状。谭延闿已经早就熟悉了这个时代,由他插手干预了很多历史事件,现在中国的现状已经比历史上要好得多了。不然沈静恐怕是要整天地去叹息才行。
谭延闿轻轻拍拍沈静的肩膀说道:“康有为等人的变法主张中肯定有很多关于效仿西方建立民主政治和议会之类的条文,我们也借着他们地东风,在《中外纪闻》中也报道一些相关的内容……哼哼,这些书呆子们整天嚷着效法西方变法政治。恐怕连西方的议会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还不知道呢?!”
沈静听后笑了笑说道:“直隶总督幕友堂中倒是有不少对西方宪政精通的人,像上次找来地郭正郭子辛,还有杨杨正平等人都是熟知西方宪政制度的好手,他们也都在西方留学或生活过很长的时间。写几篇这样地文章还是没有问题地……”
谭延闿听后点点头说道:“这样就好,你可以让他们在《中外纪闻》上多发表几篇这样地文章,不要对现在时政多做评论。专门是报道西方宪政状况和运作内容即可……”
沈静点点头说道:“这个我明白。不会越过那条线给咱们找麻烦的……组安。你听到过没有,最近严复等人正在筹集资金想要建立一家报社。而且严复还翻译了西方地一本书,名字叫《天演论》……他们的资金可能有些缺口,便来找到我,这个严复是北洋武备学堂的教员,也曾经是留过洋的,可惜没有得到李鸿章的重用,等到我们的时候他又辞去了职务,我想……”
“《天演论》?!是不是翻译西方科学家阐述关于进化论的中译本?!这可是一本好书,他要想成立报社出版报纸和这本书,这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操作上还是要注意,他们需要多少银子不是什么问题,这笔银子我来出,但是给他们银子的渠道要注意,不要让人察觉到严复等人和我们有任何关系,只要我们双方心中清楚就行了,明白了么?!”谭延闿说道。
沈静点点头说道:“这本《天演论》是写得非常不错的,‘物竞天择’一词更是用得神妙。我也见过他一面,当时这《天演论》翻译了一多半,我看着就非常不错的,也跟他交代过……最近我是不可能回天津了,先发份电报给陈飞,让他代为联络,至于这银子可以直接走伍家的帐从海外寄过来便是……”
“《天演论》?《天演论》!这可又是一部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作啊!严复,我怎么就没有想起他来呢?!”
在沈静走出书房后,谭延闿一个人在书房中踱步,想到最后沈静提到的严复和《天演论》,他就有些出神了。实在是因为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影响力超级深远,这才引起了谭延闿的重视,他也是在前生的历史课本上知道这些的,尤其是《天演论》一发,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是有很多人以《天演论》中引伸出来的含义来取名字——胡适,字适之;陈炯明,字竞存……这本书真的是实在太有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