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路在何方(2 / 2)

加入书签

诚然,明朝到了后来,确实已经**透顶,又有崇祯这种蠢材为帝,它若不亡,天理难容。但绝对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明亡清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进步,是北方民族给汉民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汉民族得已再生。最简单的理由,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悠久的民族亡在一个开化不久,连文字也刚刚才有的游牧民族手中,无论怎么算,也不能算是一种进步吧?要找理由的话,除去天灾**之类的原因外,应该说这是冷兵器时代所造成的一个悲剧。就像一个身强体壮的强盗闯入一个满腹才学的文弱博士家中,杀死了他,霸占了他的妻子和财产,这难道能称得上是一种必然和进步吗?

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是一个悲剧。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在治理国家上有着先天的不足,使得明末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无情地扼杀,也使得国内因民族问题一直处于动乱之中,从而使得中国文明出现了严重倒退,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愈来愈大,等到*片战争爆发时,在英国人眼里堂堂中华已经属于类似印第安人那样的半开化民族了。从此至今与先进、强大无缘,沦为异族别国欺凌的对象。

阿天天性豁达开朗,随遇而安,倾向于庄子道法自然的生命态度,不太适应儒家任重道远的责任感。再说了,他过去只是一个小小的,任人摆布,今天睡下去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太阳的卧底警察,也轮不到他去忧国忧民,更轮不到他去改变什么,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但如今不同了,小人物虽然还是小人物,但他知道历史的走向,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难道就不该去努力一把,奋斗一回,改变历史,不负上苍这奇异的安排吗?

但想要改变历史,你首先得变成大人物,得有权有势,得一言九鼎。

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无论古今,读书都是无权无势者改变自身处境的最主要途径,这在商人地位被轻视的中国古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阿天不是不想按照母亲的想法去走书包翻身的道路,他也认为这是自己在这个时代想要有所作为的必经之路,而是不愿意规规矩矩地去走这条路。除去他不愿吃这份不知道结果如何的寒窗之苦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时间太紧了,只剩下区区的二十三年了。

如果按照淑娘期望的那样脚踏实地、一板一眼地去做,凭寒窗苦读去一级一级地考,能不能金榜题名姑且不论,即便高中了,只怕乌纱帽还没戴热就该剃光脑门梳上辫子换上顶戴了,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他要找到一条捷径,虽然也是走科举之路,但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连过三关,进士及第,步入官场。

(出差回来,赶了一章,也算是没断更。书页上许多书友在担心老吴这本会不会太监?老吴表个态,本书无论成绩如何,也无论能不能上架,一定完本。不说为了读者这类好听的,只为有个完本的经验,希望有所长进。至于更新上,争取做到一天两章。)<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