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舍利子(2 / 2)

加入书签

那样子即滑稽又呆萌,笑的陆飞和王心磊肚子疼。</p>

笑过之后,开宝函继续。</p>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拿掉,里面就更不得了了,是一件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p>

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p>

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p>

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p>

造型细腻,栩栩如生,宝相庄严。</p>

这层宝函拿掉,里面还有,而且更为美观。</p>

这是一件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p>

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p>

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p>

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p>

这已经是倒数第六重宝函了。</p>

这样的规格,如此的奢华,让陆飞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气。</p>

这重宝函拿开,里面还有,而且同样奢华。</p>

这是一件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p>

以珍珠装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这是典型的盛唐佛教风格。</p>

唐朝的宝函,如此精美奢华,前后一共七重。</p>

七重塔,八重函,这是佛门顶配。</p>

也就是说,这里面一定还有一重,也是最后一重宝函。</p>

我的天啊!</p>

唐朝时期如此奢华的八重宝函,这得是什么样的大能才能配得上啊!</p>

到了这里,陆飞的心情已经紧张到了极点。</p>

双手都微微有些颤抖,完全顾不上调侃小奶狗了。</p>

深吸一口气,陆飞打开倒数第七重宝函。</p>

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拿开,陆飞顿时倒吸一口冷气,黑曜石般的眼眸中放出两道精芒,瞳孔收缩到了极致。</p>

里面不再是宝函,而是一座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p>

金塔高一公分出头,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p>

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p>

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十二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p>

间以三钴纹,塔座为纯金方台,阴刻一个“南”字,中立一根一公分长的小银柱。</p>

小银柱上,套着一截四公分左右的指骨。</p>

根据经验判断,这应该是中指指骨,颜色暗黄,上有黄色斑点和少许结晶颗粒,并且有一道裂纹。</p>

陆飞把手电靠近,仔细看了看这截指骨,随后闭上眼睛陷入沉思。</p>

五秒钟后,再次睁开眼睛,陆飞惊呼出声。</p>

“竟然是他?”</p>

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p>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文志》载:"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p>

这截指骨的大小形状,与道宣《感通录》和《志文碑》所记完全吻合。</p>

这竟然是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p>

这怎么可能?</p>

这怎么可能啊!</p>

我的天啊!</p>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