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4章 四库全书(2 / 2)

加入书签

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p>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p>

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p>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p>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p>

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奉天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p>

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p>

《四库全书》是神州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神州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p>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神州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p>

神州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p>

四库修书之前,清代的出版业高度发达,典籍充分积累,藏书兴盛,文献整理工作全面展开,汉学成为主流学风。</p>

在时代学风下,学者们需要阅读大量藏书,以及许多完整的原著,以征引材料,考证学术源流。</p>

而对于自明末以来进入神州的西学,如何对待,到自觉检讨并总结以引导臣民认识西学,确立西学政策的时候了。</p>

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更大规模的行动,来做一次彻底全面的学术文化总结,也必得政府亲自出面主持方能完成这个任务。</p>

而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雄才大略的乾隆大帝,希冀超迈前人,并且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识断、调理文化。</p>

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p>

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神州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p>

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给自己的使命。</p>

乾隆也想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p>

四库修书就表面而言,起于三方面。</p>

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p>

二是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p>

三是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p>

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p>

当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书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图书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视的。</p>

可以说,《四库全书》是神州古往今来记录最为全面的丛书。</p>

所记录的文字,比《永乐大典》还要多了三倍多。</p>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败家皇帝乾隆爷在位六十年最大的政-绩,没有之一。</p>

可就是这么牛逼的宝藏级典籍,同样命运多舛。</p>

咸丰三年和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先后攻入镇江和扬州。</p>

收藏在镇江金山寺行宫文宗阁和扬州天宁寺行宫文汇阁的部分《四库全书》卷宗被天平天国焚毁。</p>

咸丰十年圆明园浩劫,文源阁收藏的丛书,传闻也被焚烧干净。</p>

现存的《四库全书》残本,仅有七十三卷而已。</p>

但现在看来,事实大有出入。</p>

眼前箱子里面装的如果真的是《四库全书》十一至十三卷,那就说明,当初圆明园焚烧只是个幌子。</p>

真正的丛书同样被英法联军洗劫,并运回了欧洲。</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