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少年皇帝之死(2 / 2)

加入书签

敬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不过数月,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敬亲王的意见,但仁曦太后却坚决反对,最后仁曦太后的意见压倒了敬亲王,光旭皇帝得以即位。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闻都称不上,其来自约瑟夫·普利策写的一篇发表在小报上的名为《乾宫秘闻》的连载,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臆造”彻头彻尾的民间故事而已。作者创作彤郅皇后怀孕的灵感,据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大乾御史们一样“风闻言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说法之二,彤郅皇帝曾想立自己寻花问柳的哥们、敬亲王之子、贝勒承明为接班人。据说彤郅皇帝已经要求其老师李高阳在病榻前起草这一传位诏书。但这一说法同样源自普利策的连载,被世界范围内大量辗转摘引后,添油加醋,最后说是李高阳心中害怕,起草完后就到仁曦那里去汇报,仁曦一看大怒(www.ibxx.com),下令将皇帝“尽断医药饮膳”,活活饿死了这位亲生骨肉、少年天子。

说法之三,则是从下一辈的“普”字辈选择,这一辈居长的是当时6岁的普伦,但普伦的父亲承治却是从远房过继给隐志郡王宜伟(韶光长子,显凤皇帝和敬亲王的长兄,早夭)的,不是近支亲室,血统不纯。这说法,也是源自于普利策的作品而被广为转载,极不可靠。

尽管以上说法的来源都相当不靠谱,但也大致列举了当时可能的接班人选。从各方面衡量下来,承田(光旭)作为接班人的确是相当合适的,尤其在血统上,他不仅是纯亲王奕环之子,最纯正的天潢贵胄,而且其生母、纯亲王福晋正是仁曦太后的嫡亲妹妹,也就是说,仁曦太后身兼承田的伯母和姨妈双重关系,这是其他皇侄们(包括敬亲王的儿子们)所无可比拟的。

而彤郅皇帝死后不久,皇后鄂鲁特·灵音便也突然宣布流产,更使得外界议论纷纷。

根据大乾官方公布的文件,这位皇后因为过于悲痛,“毁伤过甚,饮食俱废”,遂导致了流产。官方对她的评价很高,说她正位中宫后,“淑慎柔嘉,母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她失去丈夫的悲痛是可以想见的,而一个21岁的健康的年轻女子,会因悲痛过度而导致流产,则是比较离奇的。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