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自立门户(1 / 2)

加入书签

 房遗爱的奏报送回大唐,满朝文武被这纨绔的大胆吓了一跳。</p>

倭国开租界是因为大唐拿捏了它的把柄,百济又凭甚么放开租界?</p>

房玄龄气恼不已。</p>

这逆子,到了百济无人管束,竟然拿家国大事来信口胡柴!</p>

“臣请陛下下旨训斥房遗爱,竟然胡言乱语!”房玄龄一副大义灭亲的样子。</p>

“臣倒是觉得,房遗爱的构想不错,虽然有些地方需要调整一下,但大体是可行的。”</p>

王恶的启奏让房玄龄愣住了。</p>

难道说,这逆子真不是胡来?</p>

“房遗爱出任大唐皇家钱庄百济分部大掌柜之后,臣写过书信给他,向他阐明买召忽一地的重要性,并简单描述了一下大唐驻倭国难波城租界的前因后果。臣估计房遗爱这是见贤思齐,想让他的大掌柜一职实至名归。”王恶轻笑道。</p>

李世民忍不住笑出声。</p>

之前几个大纨绔,冯智章在岭南,李世民只是大致听到传闻,高履行是纨绔而有分寸,房遗爱可是顽劣之极的纨绔啊!偏偏有他阿娘卢氏护犊子,连房玄龄都奈何不得。</p>

“见贤思齐”一词用在他身上,何其违和啊!</p>

“买召忽不过是个偏远地方,为甚左少卿对其念念不忘?”司空长孙无忌一语切中要害。</p>

长孙无忌这个人,去除了较大的私心杂念之外,能力是相当不错的,这个反应速度,不愧是一流的谋臣。</p>

“司空所言非虚,买召忽相对百济而言价值并不高。但是,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位置对于整个半岛而言,恰恰处于中部,控制了这位置,随时可以对高句丽、新罗、百济实行战略控制。”王恶淡淡一笑。</p>

额能告诉你,后世米国大兵就玩了一出仁川登陆?</p>

李世民仔细打量了舆图,发现王恶之言果真有理。</p>

单从百济来看,买召忽确实很鸡肋;从半岛整体来看,买召忽就是拦腰一刀的最佳切入点。</p>

“王端正的视角与众不同啊!额们才盯着百济一地,他已经盯着整个半岛了。”李世民半带玩笑道。</p>

群臣轻笑。</p>

这话,看你怎么听。</p>

往好里听,那是夸王端正眼力出众,颇有大局观;往坏里听,那就是:你丫咋这么心厚呢?一个百济都没整下来,你就给额说整个半岛,你丫想上天呐!</p>

埋汰归埋汰,王恶的战略构想不错。</p>

问题是,百济会同意如此离谱的条款吗?</p>

……</p>

百济武王扶余璋气呼呼的瞪着真松。</p>

对大唐,给钱、给女人,完全没问题,但是你真松居然异想天开,要在百济弄什么租界,百济不要脸面么?</p>

“大王,臣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区区买召忽,又不是什么重要地方,离泗沘城不近,威胁不到百济。至于说颜面,臣以为,在雪耻的前提下,什么颜面都可以先放一放。”真松第一次顶住扶余璋的压力侃侃而谈。</p>

内法佐平沙羡斟酌着道:“真松的话,也不是不能考虑。大王,一切应以复仇为目的,租界虽然丢颜面,可换得大唐的支持、大唐的兵甲,臣觉得值。”</p>

扶余璋的呼吸沉重起来,显而易见,那一腔怒火快把他点着了。</p>

有对真松与沙羡的,但更多的,却是对新罗。</p>

七十余年的旧恨呐!</p>

好好看了眼舆图,确定买召忽的地理位置确实威胁不到泗沘城,扶余璋才开始考虑这问题。</p>

太子扶余义慈起身:“父王,我反对!大唐若在买召忽建立租界,无异于在百济腰上顶上一把刀,想对百济动手,可以通过买召忽源源不断的增兵!”</p>

真松叹息一声:“太子说的,好像大唐不通过买召忽,就无法对百济出兵似的。大唐轻而易举的攻下倭国难波城,真有心针对百济,呵呵,百济就像那筛子,到处都是眼,在乎多租界一个眼么?”</p>

这话戳心了。</p>

扶余璋默默在心头画了圈圈,诅咒这瞎说大实话的真松。</p>

八大姓从来尿不到一个壶里,这个提案,自然引得新一轮争吵。</p>

让真松心寒的是,真氏不出所料的,竭力反对这提案。</p>

呵呵,我这真氏大公子的头衔,果然屁都不是。</p>

将近半个月的争吵,最终还是支持以租界换取大唐支持的意见占了上风。</p>

然而,幺蛾子又来了。</p>

真氏上蹿下跳的,把真松的话事权拱了下来,换成了他的弟弟真瑙。</p>

真松的怒火在心底燃烧。</p>

果然,家族还是更偏袒真瑙,继承权什么的,就是傻子都看出来了,哪里可能有自己的份,搞不好到时候还会来个杀兄祭天!</p>

幸好,自己从来没提及与大唐谈判的具体对象,就让真瑙那蠢货漂洋过海,去大唐碰碰壁吧。</p>

真松的嘴一直紧闭着,任何人都知道这是心情极度恶劣的反应。</p>

真瑙欢天喜地的登上海船,足足折腾了一个月,才兴高采烈的踏入长安城,往鸿胪寺递交了国书。</p>

然而,鸿胪寺的回复如一盆冰水,直接浇了真瑙一个透心凉。</p>

大唐不接受临阵换人!</p>

房遗爱在前头扛着大刀片儿开路,王恶自然不可能在后面拆台。</p>

自然,这作法又在朝堂上遭遇了方正正锲而不舍的弹劾。</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