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大桥(2 / 2)

加入书签

苏菲轻轻的点头,娇嫩的容颜靠近了丈夫的身体。赵萱猛地从后面紧紧搂住了高乐的腰。高乐凝视着刘巧儿,多年的夫妻,在丈夫的注视下,刘巧儿的双眼还是好像要滴出水来。“放心吧,没问题。”

新天津的冬天没有雪,北京却大雪纷飞,内监王振在书房陪伴着皇上,“过了年,你去太子府吧。”

“是,皇上。”王振毫不迟疑的应了,现在形势微妙,“我会竭尽全力。”

“好。”皇上沉吟片刻,“发报了吗?”

“是的。还没有回。”

公元十年正月二十,长江两岸龟山与蛇山之间的铁路、公路桥建成通车,长江天堑自此变通途。这是人类的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个建筑奇迹。

中国造桥水平自古领先,如今这座桥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科技与文化精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全长五百八十丈,其中正桥四百丈,造型大方简洁,附属建筑与大桥搭配完美和谐。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桥边浮雕气魄宏大,线条明晰简练。

龟山一面,大桥之畔矗立着一座高十丈的建桥纪念碑,大明皇帝题写:“华夏丰碑”。长江大桥建设历时近五年,中间两次失败,朝臣的弹劾如雪片一般,工程随时都有可能夭折。

朱瞻基态度无比坚定,最后一次表态,“桥一定要建,如果朝廷财力紧张,从内库出。那样建成之后,我要收过桥费,全归内库。”朝中立刻声息全无。

大桥的建成,对朝廷的好处显而易见,南北往来便利,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强,建桥地点是长江中游,围绕这里将形成一个新的繁荣地区,“要想富,先修路”,古来如此。

建成通车剪彩,大明皇帝亲自到场,祭过天地后,朱瞻基来到纪念碑前,祭奠为建桥死去的英灵。这里埋葬着上千名建桥勇士,有民夫、军户、工匠也有官员,他们如古人投炉铸剑,悲哉壮哉。

大明皇帝念着祭词,徐进等人匍匐于后,“昌弘兄,如你所愿,桥成了。愿你等在天英灵,保大桥安全,保大明永昌。”

一列火车缓缓而来,隆隆声中,驶过大桥,渐渐远去。

远去的列车消失在视线之外,朱瞻基缓缓转头,视线沿江远去。快到日子了,你会回来吗?

金城军港,周奇和邢增辉带着舰队准备起航。船队由十八条大小战舰和一批老式蒸汽福船组成,战舰属于机帆混合动力,外被铁甲,炮火威力与射程配备合理,周奇的目标是日本国。

与此同时,高乐和张四虎等人从新天津港准备出发了。他们的舰队更加庞大,由战舰和武装商船组成。同行的还有路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八千人,冯君武、康成、刘天祥、高海都在这支队伍里。乐王高洋带领的送行队伍庞大无比。

礼炮声响,船队缓缓离港。

渐渐着船队离去,新天津军港码头上,站在众人中间,年仅十岁的大明朝乐王高洋朗声说:“大明码电报,八遍。乐州回家。”

天色已晚,大明各地的无线电台同时收到了强大的信号,徐海得知欣喜欲狂。“归来兮,异乡的游子。”

长江边的大明皇帝手捧电文,感慨万千。高乐,信人!这次你会给我和大明带来什么?

西域此时天色还不算晚,这里也收到了这份莫名奇妙的电文,只有西宁侯等几人大约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大明的西部边疆,这些年变化极大,人口总数上千万,粮食丰产,牛羊遍地,人民富足安康和睦。这里也是大明驻军最多之处,二十万精兵,六十万户军屯,谨慎关注着西方的风云。

此时欧洲和中东地区,战火纷飞,围绕着里海、黑海,阿不海汗国、奥斯曼帝国和欧洲教廷国战成一团,中东部是阿不海汗国控制,西北部是教廷,南面是奥斯曼帝国。人民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初自愿西迁建国的回回们苦不堪言,想要重回大明,却是困难重重。

目前,欧洲教廷国与大明西北接壤,明确以乌拉尔山为界。大明西部与阿不海汉国分界线大约在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大明与欧洲教廷建立了友好往来,当然,阿不海汗国是大明属国,自然亲近许多。大明不介入各国的征战,但偶尔也在两国之间斡旋。民间贸易和奢侈品贸易虽然急剧萎缩,但物资军火贸易繁荣兴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