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援藏干部的能量(1 / 2)

加入书签

 酒过三巡,林力胆子也变得大了起来,酒壮怂人胆,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安哥,你现在该知足了,爱情事业家庭啥都有,恭喜啊。”

“怎么的,你不一样吗?”

“我是工作完全干不来。”

“瞎扯,怎么就干不来了,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能有什么区别。”

工作上的事,林力提不起兴致,不像喝酒,说来就来,毫不推辞。

安心则不然,他甚至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县里近期发生的事。

“咱们都知道,朗夏虽然已经脱贫,但是群众的增收渠道仍旧较为单一,可依靠的致富产业比较少。如何实现奔小康,产业路子往哪走……这些疑问始终摆在全县干部和援藏团队面前。”

为了找到最佳答案,对口援藏朗夏的“班长”把思路转向了养殖业。“去年我们刚到这里时,全县只有4户人家养了6头猪。”援藏干部、县农业农村局某副局长介绍。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拉萨市猪肉产品市场90都需要从外地进口,只有10为本地供应。周边市区市场的空白,为朗夏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大力推进产业化,不仅可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升级,而且还能使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受益。

说干就干。朗夏县拿到了北京援藏资金3000余万元,又从对口支援资金中挤出50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800余万元,立即开启了朗夏县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新征程。建成投入使用短短两个月来,共出栏育肥猪350头,生产销售猪肉75万余斤,总收入近200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分红8万元,带动养殖场所在村23户建档立卡户进行投工投劳,户均分红3000多元。

村民旦罗是养殖场的一名员工。说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的事情,他难掩激动:“我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如今,工作离家近,又能赚钱,特别好。”

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是援藏干部们考虑的又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接,援藏干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助力提升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仅年初,便已派出3人到养殖场开展了为期45天的技术指导。

王利是一名转业军人,在养殖场负责管理工作。“刚来到这里时,我什么都不懂。”王利告诉他人,通过培训,他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平时的一些小问题都能够自行解决。

产业从无到有,援藏干部团队正在努力变“输血”为“造血”,促进当地居民实现稳定增收。

除了生猪养殖产业之外,朗夏县的藜麦、雪菊、藏鸡蛋等高原特色农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运输成本高,朗夏农产品的销路一直不太理想。

同样通过对接,如今,在北京市某地的朗夏净土直营店,产自朗夏县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深受首都消费者的欢迎。直营店的店铺租金全部由所在地承担,这不仅解决了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还为朗夏产品在京销售渠道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如何将朗夏的农产品从田间送上消费者的餐桌?援藏干部团队持续发挥消费扶贫作用,把北京市精准扶贫模式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协调,引导朗夏县企业与多个平台对接合作,通过北京扶贫支援办以及各结对帮扶等渠道销售朗夏县扶贫产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