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体会与收获(1 / 2)
不过,尽管显得有些这样那样的“水土不服”和糊糊涂涂,但王建东在这次世界桥梁大会期间还是收获巨大。</p>
除开桥梁专业方面的那些专业学识,总结下来,主要的几点体会和收获:</p>
第一条,当然就是学术性非常强。</p>
会议的主题很明确。和自己在国内经常参加的各类会议不同,这次的大会几乎没有“官方代表”发言等,基本上没有官僚气息,也没有诸多华丽花哨的“仪式”等等。</p>
这样一来,自然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大会的学术性和权威性。</p>
这次的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学者到场,很多平常只能在文献中见到的“大牛”或者“小牛”走马灯似地在眼前出现,那些平常只能在文献中了解到的研究内容在眼前逐帧播放,让人大饱眼福与耳福。</p>
其二,会议上大部分的报告只注重报告的内容,做得很详尽、细致,而一般不会把幻灯片做得很花哨,这一点和国内很有些不一样。</p>
特别是,报告结束的提问确实很踊跃,而且很多都是关于实验的具体细节等问题。</p>
很多次王建东都为台上的演讲者捏一把汗。他觉得,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实验真的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很值得学习。</p>
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因为有针对性,互动性较强,听的理解的效果要好得多。</p>
有时候,王建东不止一次觉得,后面的这些讨论甚至比前面的presentation似乎还要更精彩。</p>
你会发现,学者们真的是在探讨、交流,有些问题真的提的很尖锐,有些回答也真的非常精彩。这一问一答,同时向你展示了你应该以何种姿态迎接别人的问题和如何优雅地作出回答。</p>
听得多了以后,王建东甚至都觉得,这其实还是学习和了解国外文化的大好机会。</p>
其三,“谈天说地”,多多和国外同行交流,混个脸熟,慢慢久了也就成朋友了,后面一切就都水到渠成,比较容易能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p>
这次大会,除了提供oralpresentation和postersession这两个绝对交流环节之外,主办方还创造了很多供学者们交流的机会,比如会议中途的cuided tour,甚至是吃饭时间都是很好的交流机会。</p>
这趟来香港开会,王建东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看看国外的同行们都在关注什么,看看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们最近在做什么,以此来猜测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毕竟很多时候都是“大牛挖坑,小牛们灌水”。</p>
多场相关的会议听下来,王建东觉得,千万不要什么时候都只跟自己的同伴together,要留心自己希望去交流的人,主动去交流。</p>
也许你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经过他们的启发,也许你又有新的思路了。</p>
而且,这些交流绝对不应该局限于专找外国人,遇到国内的同行那更是十分亲切的,一定要多加交流,毕竟在异国他乡,因为同一个目标来到同一个地方,那种他乡相见的经历肯定会让你在以后的人生中回忆起来倍感亲切。</p>
学者也是人,也有学术之外的正常交流,而这些交流正是建立自己学术网络的绝佳机会。</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