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切入点(一)(1 / 2)
干部大会后,乡里的告示栏出了个通知: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要求全乡干部开动脑筋,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思考:
一、如何加快全乡经济发展?
二、如何发展乡办、村办企业?
三、乡里有没有还没被发现的“能人”或者被发现了却没有用好的“能人”?
四、你在目前的岗位上能不能发挥你的才干?有没有信心挑更重的担子?
五、如何转变乡里的工作作风?
要求乡里每个干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认真思考,并写一份“工作建议书”。
这个通知,就是在落实牛书记在干部大会上提出的要求了。
对写“建议书”之事,有些人不以为然,有些人则很上心。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乡里换了书记,新书记又这么年轻,人生地不熟,肯定急于了解乡里的情况。要求大家写这个建议书,可谓“一箭多雕”:一是搅动大家的思想,让大家都来想发展问题,琢磨事的多了,琢磨人的就少了;二是了解乡里存在那些问题,好对症下药;三是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所谓集思广益;四是检验乡里干部的观念和水平;五是察看干部的态度,这第五条才是最重要的,可以从你写的建议书中看出你是否在认真对待牛书记提出的要求,也就看出了你对新书记的态度,等等。
态度很重要啊!
规定时间到了,乡党办主任陈军拿着一大堆“建议书”笑呵呵地走进牛三立办公室,说:“牛书记,建议书收上来了。”
牛三立问道:“都交了吗?”
陈军答道:“大多数干部都在规定时间内交了。”
“那就是说,有少数人没交?”
“是。”
“没交的,你列个名单给我。”
“好。”
陈军走后,牛三立抓紧时间阅读这些建议书,有几份建议书写得不错。
一份是乡企业科的曾志炳写的,提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要“靠山吃山”,应重点扶持藤器厂、陶瓷厂。并推荐了一个“能人”:十八盘村的村民陈二苟,他家里做的“老冬酒”开坛后几个月都不会坏,而别人做的“老冬酒”开坛后不足一个月就会变酸,陈二苟肯定有“绝招”,能不能说服他把“绝招”贡献出来?
一份是乡农技站的欧阳华写的,认为“米贱伤农”,“果贱”也伤农,“茶贱”也伤农,冠山乡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有人就在冠山乡压价收购山货,建议乡政府帮助农民解决山货运不出去、卖不出好价格这二大难题。
还有一份是乡团委的杨青茹写的,认为大多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而农村中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应该从他们当中培养选拔“村官”。
随着阅读这些建议书,牛三立也特别记住了一些干部。
这些都是自己以后要重点使用的人。
这些天来,牛三立想的最多的就是发展问题。工作千头万绪,千难万难,主要原因还在于冠山乡经济落后,只有抓好了经济发展,许多困难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冠山乡二万多农民才真正有可能奔小康。
“有人压价收购山货”,这个问题让牛三立很不舒服!农民辛苦劳作而来的东西,就让一些人以超低价格收购了,表面上是“你买我卖”,愿打愿挨,但是,农民真的“愿挨”吗?肯定是不愿意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乡里的领导暗中给某些人撑腰?
欧阳华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敢说真话,牛三立对他就很有好感,侧面了解了一下欧阳华的情况,得知他是一个农校(中专)毕业生,不大安心在乡里工作,一心想调到县城去。
不安心在乡镇工作的人其实不少,包括一些乡领导。
一方面是因为为乡镇条件艰苦,收入偏低;另一方面是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觉得没什么“奔头”。
对此,牛三立并没有一本正经地找欧阳华做工作,而是在一次吃了晚饭以后,找着欧阳华,约他“出去走走”,二人一边散步,一边闲扯。
这才知道,欧阳华有个女朋友在县城,女方提出:调回县城才同他结婚。
牛三立道:“像你这种情况,短时期内想进县政府机关,不现实。”
欧阳华叹口气:“是。”
牛三立想了想,道:“如果你的女朋友不顾实际情况,坚持要提这种无法实现的条件,你还是要面对现实,久拖不决,对双方都不好。”
欧阳华有所触动,自语道:“怎么办?”
“怎么办?男子汉,要有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在冠山乡。”
欧阳华道:“我一个中专生,谈什么事业?”
牛三立正色道:“欧阳,你是农业技术员,真要想做事,有做不完的事。随着特色农业的兴起,农业技术员非常受欢迎,有的人是帮农户创业,有的人是自己创业,都相当不错,只有你肯吃苦,只要你有真本事,你的收入不会比我当书记的少。”
欧阳华道:“牛书记,我认真考虑一下。”
通过与欧阳华交谈,牛三立基本摸清了山货收购价偏低的原因。又到集市上实地考察了情况,决心就从这里下手。
牛三立再次将欧阳华写的“建议书”看了一遍。
起身来到乡长刘国辉办公室,门却是锁着的。
都快下午四点了,刘国辉还没来上班?
又来到副乡长彭大忠办公室,彭大忠倒是来了,不过正趴在办公桌上睡觉。
牛三立就敲敲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