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谈医论道(1 / 2)

加入书签

 第七十九章谈医论道

听到白文静直言不讳的问询自己的喜好,沈老先生到是有些哭笑不得,指着白文静摇头失笑说:“你这样的年轻人我还是第一次见,两手空空就想学别人求人办事,事后还问主人喜欢什么。难得,难得啊!”

白文静除了几分尴尬,但是不觉得难为情,跟着笑道说:“老先生见笑了,事出有因,来的又匆忙,到是忘了准备。”

老头哈哈一笑,拍了拍白文静的肩膀说道:“好了,也不难为你了。你今天说的这件事情,我一个守着药铺混吃等死的老头子帮不了,但是,传个话什么的还是能做到的。”

“当真!”峰回路转,白文静闻言大喜。“沈先生说这话,那意思就是答应下来了?”

老头一摆手,说道:“先别高兴。不过这帮也不能白帮。这样吧。既然你是医生,我平生又爱好研究杏林之道,如此你就陪老头子我说说医经,道道医理。来之前头一句不是说要讨教吗?我知道你是西医,也不叫你为难,只要你能回答上来我几个问题,我就放你一马。”

白文静讪笑道:“老先生这是高看我了。不过能够聆听老先生教诲到是晚辈的荣幸,只是晚辈才疏学浅,有所偏颇还望宽容。”

老头一笑,气道:“还没开始就想耍滑头。”说着脸色一变,正色问道:“既然是学医的,《内经》总该读过吧,别的我也不考,只问你《内经》当中‘道’如何讲,如何用,如何融为医理?”

白文静一愣,原本他还以为老先生能问自己些疑难杂症的药理呢,却没有想到会是“医理”。

要说起来中医中有“医理”存在,就犹如武侠中的“内功”一般,都讲究一个“心法”,谈一个“悟”字。因此中医的传承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老师,教一种课程,结果却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正如有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又有人讲究中医为”君臣相辅”,便又是另外一套理论。但终究脱不掉一个“悟”字,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结果中医体系和中华文化一样,玄而奥之。

“阴阳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医之道”、“养生之道”、“养长之道”,这是受到《老子》万物源于“道”思想的影响。此外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更是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的养生、预防、医疗等博大体系的形成。

如果是以前,白文静说不定还真要被这个大而全的问题难倒,可是自从他熟读《天圣金鉴》之后,却是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更深的理解。

因此回答起来倒是出奇的顺畅,而对面的沈老爷子听到白文静把《道德经》中思想,以及老、庄的理论毫无避忌的拿来主义的时候,到是显得有些惊讶,最后又问了几个跟医理相关的问题,见都被白文静回答上。就不免起了兴致,开始追问一些中医学中专业八级以上的“案例”了。

沈鸿昌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他的主张说白了就是“预防”,就跟时下的保健品似的,讲究一个“调节作用”。而白文静因为受夏小青给他的那本医术以及青囊经的影响,言的是病后去根,根除疾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