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强大的战争能量(2 / 2)

加入书签

‘喀秋莎’是由苏联沃罗涅日工厂研制生产的,1941年7月始投入对德作战。当时因高度保密,此炮出厂没有命名,但是它的炮架上有个生产厂的标志“k”字母。于是,苏联炮兵便浪漫而诗意地给它取了个苏联姑娘常用的名字,也是苏联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喀秋莎。

“喀秋莎”火力猛,射速快,发射时声音十分奇特,“啾啾啾”的,在各型火炮中一耳就能分辨出它来。因而,它们还有另一个美妙的名字,叫“斯大林管风琴”。

‘喀秋莎’自从出厂之日起,在战场上从来也没有辜负世人对他的期望,它射击精确,威力巨大,流线造型也很像美丽的少女一般让人着迷,更可贵的是她多轨联装,炮车合一,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

但它唯一的弱点是发射时炮尾喷出巨大的火焰,映红半边天,极易暴露阵地,在刚开始拥有的‘喀秋莎’火炮的那段时间里,就是因为战士们对火炮的特性了解不够。其他部队就有过“喀秋莎”营被敌机炸毁的教训。

所以,当“喀秋莎”配属到五圣山时,第十五军宝贝似地呵护着它,平时把它们藏在山洞里,即使是本部队的人也不得随意接近。一旦确定了火箭炮团参战,第十五军炮兵指挥所总是先悄悄选择好阵地,计算出射击诸元,沿途派出警戒部队。待一切都准备就绪,火箭炮车才出发。

每次他在志愿军面临重大战役时都会神秘的出现,然后神出鬼没地隐入丛林之中,纵是敌人有飞机侦察,也很难发现‘喀秋莎’的踪迹。

但是,一旦‘喀秋莎’在上甘岭战役中出现,标志着中国志愿军大规模反击战的开始,也标志着在上甘岭一线战斗中,敌人火炮再也不能肆无忌惮的逞凶了。

于是,首先得益的地坑道中已经紧接了近半个月的战士们,在我军强大的炮火压制下,敌人对我上甘岭后方的炮火封锁为之一松,借着这个宝贵的时间段,第四十五师正加紧进行14个损失最惨重连队的重建整补工作。

借着炮火掩护的间隙,汪洋带着七连五名战士,携八连李宝成带着四名战士回到了五圣山我军后方。

七连残余人员已在597.7高地坑道里坚守了十余个昼夜,接到团指挥所撤下高地重补再战的命令,连夜往高地下撤。走到半道上,汪洋瞅瞅自己带着的的部队,一个个蓬头垢面,手黑如炭,衣服破烂得像群叫花子。

心中一酸,汪洋在一个小水洼边停下,说:“咱们不能搞得跟打了败仗下来的一样。都给我洗洗干净。你们是新七连的种子,要搞得精神点,和新来的同志见好面。”

听到这样的话,战士们又是喜悦又是悲伤,要知道从那晚反击战打到现在,七连200多个兵,一个连长,二个指导员,八个正副排长,还有十几个临时指定的排长,都牺牲在北山上了,如今因为战斗的需要,七连终又再要重焕青春,他们又怎么不酸甜苦辣都涌上心头呢?

战士们回到五圣山,走在坑道以外,汪洋他们欣喜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贪婪地看着大部队驻地的一草一木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感动,当然更让他们吃惊的是,现在的五圣山阵地完全与他们出发时是两个模样了。

记得汪洋当时随着第四十五师最后的十余个连长反击上阵地时,四十五后方除了必须还要坚持的沿线阵地外,山谷中根本看不到几个人,只要能拿枪,能战斗的同志们都上了前线,那时山谷中寂静非常,汪洋他们一路从驻地杀到597.9高地和573.7北面高地上甚至都看不到一个人。

可是,现在呢?

大规模的反击就开始了,数个军团的兵力都汇聚在五圣山沿线阵地上,百多公里纵深的运输线上,人喊笛呜,车水马龙。

一过德山砚,公路上挤满了无数汽车、马车。牲口驮的,人扛的,都是弹药物资,在转运站卸下,再运走伤员。

朝鲜老大爷和年轻媳妇组成的担架队吆喝着;司机使劲揿喇叭;驮手的鞭子甩得连珠炮响;十字路口的交通调整哨吹得曜曜叫;路有多长,车流人流多长,比赶集还热闹,盛况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场的宏大场面。

甚至汪洋他们还看到,为了保证运输线昼夜安全不断,为了防止敌人的飞机在空中进行破坏攻击,他第一次看到志愿军集中起数个稀有的高炮团布置在驻地周围进行防空掩护运输,一路走汪洋还听到有战士们在讲,就是在这二天,洋鬼子足足有十余架飞机在我上空被打落,敌人就再也不敢派飞机到我们后防来的‘拉粪’了。

那真是一个难得的壮观景象,七连和八连的将士们看着都激动,想想在五圣山第四十五的驻地周围有就有近二百台的汽车、几百辆马车日夜连轴转,超负荷抢运,一旦战争的车轮全力发动,中国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就能焕发出让人望而生畏的战争能力。

车流路上,司机揣上一挎包馒头,进了驾驶室便几天几夜出不来,跑得车轴直冒青烟。

驮手们肩扛一箱弹药,还腾出只手来帮牲口一把,推着骡马后臀呼哧呼哧地翻山越岭。

人有意志支撑着,没有思想意识的骡马可顶不住这样没日没夜地往返负重,可怜牲口们累得一个个两耳下垂,蹄肘僵直,不思草料,走着走着就倒毙于道。

有个骡马连80多头牲口,一个月里就走倒了50多头。

运输线伸延至团前进兵站,距上甘岭尚有12.5公里,便进入敌人固定的10道炮火封锁线,加上山道盘曲,崖壁陡峭,车马均不能行,几千吨物资弹药,便全靠人力背扛。

第十五军先后投入了8500多人,来回背扛在这条战火运输线上。

官兵们一扛就是4箱,七八十公斤重。有人甚至5箱6箱地扛,超过了一头毛驴的负重量。一路上不知多少人被压得腰肌劳损,椎骨变形,大口大口地吐血。

边向第四十五师的指挥所走去,汪洋他们欣喜地看着这一切,谁都知道战斗的转折点终于要到了,战士们艰苦卓绝地坚守着的坑道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拥有这么强大的战略力量,占领我表面阵地的敌人怎么可能挡得住了。

汪洋泪流满面地甚至还在远处看到了一个让他无比熟悉的身影,那个身影让他心动,让他魂牵梦萦,经过数次生死的战场搏杀,那一会见到她,汪洋只感觉恍如隔世重逢。

在他激动的目光里,那一幕永生难忘:

两个女文工团员闪出运输队伍,站到路边一个小土坡上,将手中的几颗迫击炮弹尾翼用绳拴住,往脖子上一挂,腾出手来打竹板搞鼓动:

“同志们,快快走,前面就是大山口;到了山口卸炮弹,炮兵往敌人头上掼……”

那嘹亮的快拍声,那绝美英气勃生的俏脸,在战争的天空下激励着无数的年轻战士,铁流阵阵大步向前,胜利就在眼前。

看到这一幕,汪洋强忍着心中的冲动,最终还是没有走到赵晓燕的身边,尽管头顶上有敌机扫射,身旁有炸弹爆响,弹药物资仍如大河滔滔,直往南涌,而他的身上更肩负着重林的使命,不看到胜利的最后一刻,他又怎么能安心的回到心爱的人身边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