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节 观礼台上的对话[下](1 / 2)

加入书签

 买回福摩萨?</p>

李鸿章觉得这很可笑:就在五年前,是谁在马关的春帆楼签署条约,将福摩萨岛割让给日本?是他自己,除了对时局一无所知的那些人,没有人不知道。但是今天,一位美国公使竟然建议他向皇帝和诸位同僚提议,用六千五百万两白银买回这个被日本抵押给美国银行的岛?</p>

这个建议……康格选择他的理由是什么?希望他从一个被人唾骂的国贼变成一个受人称赞的忠臣,还是希望他背负的骂名再增加一个?李鸿章觉得是第二种猜测:六千五百万两白银,要是朝廷真的拿出如此多的一笔钱买回那个岛,那么它距离崩溃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距离完全成为洋人的傀儡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朝廷按照惯例向西洋银行借款,那就是结果。</p>

或许那正是康格期待的结果:作为美国公使,他当然希望朝廷变成美国的提线木偶——虽然这是一场危险的赌博。朝廷并不一定会向美国银行借款,欧洲列强也不会容忍美国独占鳌头。</p>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p>

当然,对于他来,一个新的骂名并非不得了的大事,只是不管怎样,事态的最后展都不会像尊敬的康格先生的那样,买回福摩萨可以让朝廷获得民心:那只是一个用来诱使某些缺乏政治头脑和远见的年轻人上钩的诱饵。</p>

如果按照保护伞公司的伊斯特.哈特曼先生最喜欢的法,那就是,“一颗裹着糖衣的炮弹。”</p>

而且那一层糖衣还不是很厚。</p>

“公使先生,”李鸿章回过神,用一种他这个年龄的人应有的缓慢度到,“您真的觉得,您的提议对于我大清来是一个好的建议吗?”</p>

“当然,大臣阁下。”康格回答。</p>

“但是我不这么看。”</p>

“您的看法是?”</p>

“公使先生,贵国银行团开出的价码是六千五百万两,用这么多钱买回一个无足轻重的岛,恐怕会在朝野内外引起不少非议。并且,以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赎买福摩萨,必然需要向各地摊派,增收税金,定然会在民间引起更大反弹。到那时,朝廷得到的就不是民心了。”李鸿章摇了摇头,“要我向皇上提出这个建议,恐怕有些困难。”</p>

“您的看法让我有一困惑,大臣阁下。”康格,一半是伪装,一半是真的,“原本我还以为,贵国人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乐于、并且会积极响应贵国政府起的为赎回国土捐款的募捐活动,而不是因此产生怨念。”</p>

“大清并非美利坚,公使先生。”</p>

“但是我敢,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热爱他们的祖国。”</p>

“您是用看待贵国人民的眼光审视我国的臣民。”李鸿章故作姿态的建议到,“在这个问题上,您应该先征求专家的意见。”</p>

那就是专家的意见!康格差脱口而出。然后他想起秦朗并没有提到应该建议中国政府怎么去做——怎么筹集那笔巨款是中国政府自己的问题。募捐,行公债,增收特别税,向美国银行借款……有许多办法,但应该由北京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告诉它怎么选择。美国政府要做的,他要做的,只是让它同意赎回福摩萨。</p>

这很难。曾经,康格以为它很简单,但实际上它很难。李鸿章这样的老狐狸很容易就能看出整个事情存在的危险,而且他确实看出来了,坚持拒绝接受那个建议——然而他已经是中国最开明的大臣,不像其他大臣那么保守,难于沟通。如果他拒绝,那么其他那些老家伙同样会拒绝。</p>

也许应该向几位年轻的辅导政大臣提出建议,或者直接向皇帝进言,但是……</p>

不,这些举动是多余的,几位年轻的辅政大臣和皇帝本人的意见都不重要,这个国家的权力真正掌握在哪些大臣手上,哪些大臣的意见具有决定性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实。</p>

李鸿章,是关键性的人物,而且他不是真的反对那个建议:他的是……</p>

“康格先生。”有人低声叫了康格的名字。</p>

“什么?”康格回过头。叫他的人是使馆的三等秘书——但实际上,这个人不是真正的使馆三等秘书。他是财团的代表,本来,应该由他与李鸿章或别的哪位辅政大臣谈判,不过康格自己把这件有利可图的工作揽了下来。</p>

康格相信他自己可以单独完成这件工作,不需要人帮助,但是代表先生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提醒到:“或许我应该请你注意,李大臣没有拒绝我们的提议,他的是‘恐怕有些困难’。”</p>

“的确如此。”康格轻轻的了一下头。</p>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对吗?”</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