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万寿庆典中的谋杀(六)乐极生悲1(1 / 2)

加入书签

 位于冰盏胡同的贤良寺因为慈安皇太后的万寿盛典也被装饰一新。。山门外挂着的大红色宫灯和气死风灯在暗夜里摇动,灯影里一群群翎顶辉煌的官员出出进进,谈笑风生,红顶子有那么十几位,其余都是些三四品上下的。可仔细瞧,京官们大都穿着补丁朝服、脖子上挂着算盘珠子,有的戴着纸糊的官帽,有些人的朝靴洗的发白,还有的官帽上当啷着粗线缝到一块的顶戴花翎。

出了山门,刚才还文质彬彬的大人们吐痰的、打嗝的、打哈气放屁的、在墙根儿撒尿的各种细碎声响和有些人嘴里的大蒜味、屁味和抠脚丫子脚臭味混合在一起,被小风一吹,演奏出一曲别致的春江花月夜。

而山门里,

“您吉祥!令尊好?令堂好?太太好?大少爷好?小少爷好?小姐好?代我向老爷子、老太太、大少爷、大少奶奶问好,还有姑太太、姑……”

“刘兄?!不…不…不!刘中丞!咱们同年里可就是您官位高了,明儿我就把同年帖子送来,另备一封门生帖子,您以后可就是小弟的老师了,老师在上,请受晚生……”

“您留步!甭送!下回大人进京小弟还过来请安,约上咱们的老同年一起给大人您接风呐!”

这群钉在粪*上大头苍蝇似的官儿丝毫不顾及午夜的秋凉和正在巡街的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

道理很简单,贤良寺是什么地方?原先是雍正朝第一宠臣怡亲王允祥的府邸,雍正皇帝于自己的爱弟薨逝后,悲痛之余加恩册封允祥为世袭罔替亲王——俗称铁帽子王。并将允祥的王府改建成贤良寺给弟弟的在天之灵祈福。

可后来即位的乾隆皇帝不知对小时候十分疼爱自己的十三叔允祥有什么成见,乾隆二十年不仅下旨把史书里的《怡贤亲王传》一概删掉,还把原址位于帅府胡同占地上百亩的贤良寺全部拆毁,缩建于现在的冰盏胡同,现而今山门上挂着的石青九龙鎏金“敕建贤良寺”匾额正是雍正皇帝的御笔,昭示着它的与众不同。

这座寺庙并不接待普通香客,因为离紫禁城很近,为方便朝见皇帝所以大部分进京述职的督抚多居于此,占地广阔,风景幽美,亭台疏立的寺院比起外省在京的会馆当然更适意封疆大吏居住。

太后寿典,各省的督抚早把政务扔在一边狗屁颠的赶了来。各部院衙门的穷京官遇上这个打秋风收银子的好机会能不动心?

呵呵,谁也不会和白花花的银子有仇。

更为实际的是,巡城御史如果一进门遇见的不是两广总督就是湖广总督,一转身看见的兴许就是山东巡抚和云贵总督,更头疼的是一群整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各部院上司,才正七品的巡城御史怎么敢让比自己高好几级的大人们闭嘴呢?

不想在官场混了?!

子时已过。来来往往执手相送的官员依旧络绎不绝。西跨院门口站着刚送完客人的两人,转身进屋准备休息,身穿海蓝色外褂的青年人中等身材,看起来颇为精明,异常恭敬的跟在一位着天青宁绸长袍,脚蹬黑缎凉里朝靴的老人背后,可煞作怪的老人边走边吸着一根满北京都少见的英国雪茄。

“中堂”青年人开了房门低声发起了牢骚“属下怎么也想不到,京城里这起子官儿这么不成器!怎么咱们刚来没几天就找上门来打秋风?!都是吃朝廷的俸禄,刚才灯影底下属下细细瞧了,有穿高丽纸补服的、有朝靴漏了脚趾头的、还有一脸烟色看着好几日没睡觉的,这哪是朝廷命官哪,活脱脱咱们天津庙会里拌小鬼的乞丐嘛!还都年兄、年弟的招呼,一个翰林院的老编修给我递了同年帖子,我一问,好家伙!都快八十了,是道光十年的进士,那时候我爹才刚六岁,我更不知道在哪呢!塞了五十两银子才打发了,您说可笑不可笑!”

“呵呵呵,杏荪,你在天津哪能看的见这些个魑魅魍魉?这是京城多少年的一景,我年轻那会儿进士及第也看不惯,时间长了也就罢了。”略显疲倦的靠在松软的沙发上,缓慢的吐出口烟,烟雾缭绕中老人脸上刀刻似的皱纹像定了格,显得更加棱角分明。

“中堂,刚才来的不就是个理藩院的郎中?还用得着您亲自迎送?”青年人看到老人起身直奔书桌,连忙上前搀扶,被老人一摆手制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