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皇权一统6(1 / 2)

加入书签

 凡是带“明”字和“皇明”字样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著作无论良莠一概抹杀;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与武经七书带“武”字的全本被毁;投降满清的明代遗老的书因其人“卑鄙无耻”全本被灭;不投降满清的明朝大臣的奏疏里因为出现的“夷、狄、胡、虏”校阅官嫌麻烦一概全毁;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唐汉明奇怪的是这位十全老人脑袋大概真是被驴踢了,竟然连自己的曾祖父顺治皇帝的诗集和父亲雍正皇帝亲自编订出版发行的《大义觉迷录》也一概列为**,属于全毁的行列,全国剩下的就是他老人家那四万多首堪比全唐诗的《乾隆御制诗集》大肆发行,也不知道“万岁、万岁、万万岁”里那些个打油诗水平的“诗”到底浪费了多少纸张。

这种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的文化灭绝政策是那位六下江南风流潇洒的乾隆爷作出来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历史就是历史,任何真相都令人毛骨悚然。

“这......这也太......”心胸狭榨的翁同和都被乾隆爷的“大手笔”给惊呆了。按说他早该知道《四库全书》被乾隆皇帝下旨除了在圆明园、盛京故宫和紫禁城、热河避暑山庄各陈列一部外,还专门在镇江、扬州、杭州仿照宁波天一阁建筑阁楼存储并任由学子们借阅。但这种事不仅是民间在官场更是连提都不敢提,那是一颗颗人头浇灌出来的结果。今天,当今天子却直接说出来了。

“翁师傅,起来坐着。朕想,满朝文武论道德文章、君子德行就数翁师傅、李师傅、徐桐、孙家鼐为翘楚。这件事不仅事关本朝,更是华夏千年文明的根基!所以嘛......”唐汉明皱着眉深情的望着这位老师,他有心将这个老根新政作对的大臣革职拿问,但毕竟翁同和、李鸿藻代表了南北清流党。

“汤生,拟旨:着宝鋆、翁同和、李鸿藻开去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职务,翁同和、李鸿藻志秉忠贞、孜孜教授朕躬,加封文渊阁大学士,不必管理任何政事。宝鋆、翁同和、李鸿藻任纂修《四库全书》遗书总裁大臣,务必将乾隆年间禁毁所有古籍全部补齐,错误之处全部依原著改回,重新装饰后刊刻颁布天下,徐桐、孙家鼐加协办大学士,任承修《永乐大典》总裁大臣,将所缺失之大典原本补齐重新刊刻,颁布天下,由赵烈文总领监督两馆修书处。仿照乾隆年间事例,于大内文华殿、文渊阁两处开馆修书,着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大理寺、鸿胪寺、国子监所有人员除必要留用外,全部转入两处修书馆恭与盛事,参与修书大典。外省候补官员及硕学通儒准予报名参加,各府发帑银路费。本次修书所有用度经费由大内发给,食宿杂务由内务部负责。望卿等深体朕意,为保留中华数千年文明贡献力量,倘有怠慢之心,毁坏古籍者,定严惩不贷。”

李鸿藻倒是兴奋的缓缓跪倒称是,而翁同和像是被电击一般颤抖着跪下。他知道,自己被皇帝一脚踢开,罢了政权,剩下的日子里只能与泛黄的古书作伴去了,这与他想象的有些不同,皇帝自亲政,不,从那次诡异的中毒事件之后就开始亲近那些在他眼里一文不值里通卖国的洋务派——尤其是当年参奏他哥哥发配新疆致死的李鸿章!哎,自己真的老了吗?可皇帝毕竟给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士名号,还能亲自在有生之年纂修《四库全书》,这也是一件经天纬地的盛事,这项事业会花费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臣......遵旨!”颤巍巍跪倒的翁同和一时老了十岁。

李鸿章看着神色黯然的翁同和,想着当年的风风雨雨,不由心中一震。对小皇帝的帝王心术运用自如佩服的五体投地,轻轻松松的洋务派被收入中央改革大政,整天在耳朵边瞎嚷嚷的老少愤青们被送进修书馆,自己这个领班军机大臣的第一关——众人唾沫,小皇帝总算帮他过了这一关。

“冯子材加一等*爵赏加双眼花翎,先领三千生苗军回镇广西,着冯子材务必于两年内招募当地土兵10000人。军费开支由密旨颁给。”

盛宣怀听了半天,也没有看出皇帝要给他派什么差事,见别人升官的升官,赐爵的赐爵,自己只得尴尬的低头不语。

“哦,忘了,李中堂把盛宣怀传来,朕还没给你差事呢。”唐汉明见处理完了复杂繁冗的湘、淮、洋务、清流势力,有些兴奋的给诸臣让酒。忽的看到角落里的盛宣怀。

“杏荪”唐汉明也仿照李鸿章的语气,惊得盛宣怀站起身肃立。

“你通宵洋务,主持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江南制造总局多年,经验丰富。不过,这次朕要偏劳你去云南广西走一趟。”

“广西?云南?这......”连李鸿章也迷惑了。

“对!美丽国公使马丁来函,那个美丽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带了一批经济和铁路专家定于下月初来华访问,汤生,拟旨:盛宣怀精通洋务,着加封外务部侍郎兼工部侍郎,陪同马丁巡视江南制造总局和北洋机器局,你要好好跟美丽国专家们请教美丽国经济发展国策,请他们给大清做一个综合经济评价估计。然后与美丽国来华的工程师们去云南、广西一趟,朕要修一条从贵阳直到南宁、从南宁至昆明的铁路!三年内,朕要看到那里的火车!”

“什么?!”李鸿章失声轻呼,李鸿章早在同治年间就要修筑京津铁路,被御史和翰林们鼓噪着上奏说:“惊动地脉,与中华毫无益处。断不可行!”慈禧太后朱批驳回了,皇帝到底是怎么了,修铁路就修吧,还直接修到云南、贵州、广西去了?!

刚要说话,盛宣怀不愧是洋务派精英,心里盘算一下,觉得皇帝不是不懂修筑铁路花费甚巨,尤其是在广西、云南的崇山峻岭中,就是得了失心疯。这不是儿戏吗,但又不敢失礼,于是小心翼翼的问:“臣敢问皇上,铁路大清从未修筑过,花费巨大,款从何出?设计、施工由谁决定?钢铁自是从美丽国购买,但煤炭等物从何而出?还有施工人员及工匠还有司机,就是先去学习也来不及。臣......臣并无把握。”冷汗流出来,盛宣怀虽然升了官,却紧张的要命。

“呵呵呵,杏荪不愧洋务精英呐,朕让你修铁路,你把后续都想好了?哈哈,朕没得疯病,你呢等见过了美丽国专家再说。还有,去广西之前,朕还要召见你,今儿是大喜的日子,就不在此提了。”

“众臣工!”唐汉明提高嗓音,“朕决定三日后去西山阅兵,卿等回去准备吧。京师治安虽然稳定,到底还不放心,李中堂和左中堂、刘坤一、岑毓英和劼刚、汤生还是留在西苑,朕朝夕与你们谈谈。其余众人都去准备吧。”

夏末的骄阳依然火热,因皇帝乏了,赵烈文、彭玉麟、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曾纪泽步行浏览西苑秀色,途中见心事重重的诸位世叔世伯,因无外人在场,曾纪泽小声问曾国荃:“九叔,皇上赏赐给我那两幅联句,小侄怎么觉得叔辈们都大惊失色,这是为何?”

曾国荃背着手迈着大步仿佛没听见他的询问,连李鸿章也是一脸凝重一言不发。

曾纪泽望了望噤若寒蝉的众人越发好奇,父亲曾国藩这么些诗句怎么皇帝一提这句叔辈们都怕成这副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