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弘农杨氏子弟(2 / 2)
一部三国混战史,不过是汉武帝刘秀独尊儒术与察举制下,世家大族势力膨胀到最后的极端表现。
所以杨翦才看似莽撞的直接找上了杨彪,并能与之一拍即合。
杨修并不知道杨翦与自己的父亲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劝通了母亲。
就在这个下午,他莫名其妙的便多了个流浪外地多年的族弟,如今认祖归宗,再入杨家宗祠之中。
有了杨彪的认可,杨翦出身弘农杨氏这事便再无疑议。
杨翦就这样名正言顺的成了世家子弟,在杨府借住下来。
一段时间后,杨彪父子发现杨翦虽然正儿八经的经书子集没读过多少,但见识与谈吐却十分不凡,看人看事,更是能直击要害,暗自称奇不已。
杨翦每天在杨府除了看书,便是以末学后进的名义到处拜访城中的宿老。
这些人中,既有太尉朱儁这样忠于汉室,文武兼备的名臣,也有曾为董卓第一谋士,如今赋闲在家的李儒,更有一手谋划西凉诸将再攻长安,夺取朝政大权的尚书贾诩。
这一日,杨彪留下杨翦,语重心长的说道:“元启,太尉忠勇,你去拜见,自是好事。然李儒贾诩之流,与之交往,于清誉有损,得不偿失矣。”
杨翦对曰:“李儒此人有大才,董卓之第一谋臣,西凉系的智囊人物。今李傕依然很倚重他。若论谁对李傕、郭汜等人最是了解,除了贾诩,便是李儒。如今我结交两人,便是要更多的了解西凉系的内部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安排来。”
杨彪哦了一声,说道:“那元启可有所得?”
杨翦点了点头,说道:“西凉系看起来势力很大,但隐然分成了三股势力。其一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其二张济,其三韩遂马腾。三股势力中,李傕三人占据天时地利,兵力也占优,更有贾诩与李儒这样厉害的谋士。马腾屯兵于郿,接近于长安,韩遂屯于凉州的金城,这两人实力不弱,而且名义上也忠于朝廷,利用好了,也是一大助力。反观张济,实力最弱,所以四人进长安,掌权的却没有他,他也怕其他三人疑他,主动去弘农屯兵。西凉系中,还有一个人值得重视,那就是中郎将段煨。这个人屯兵华阴,不掠百姓,鼓励农事,深得百姓爱戴,是个人才啊。”
杨彪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只是不知如何下手啊。”
杨翦却不接这个话题了,说道:“小侄想请教下杨伯父,这长安附近可有适合屯田之所?书上说,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也。小侄没有亲自考察过,所以想跟杨伯父确认一下。”
杨彪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什么说道:“知道当年为什么高祖定都长安而武帝定都雒阳吗?”
杨翦点了点头,说道:“当年高祖与武帝时,定都长安还是雒阳,争论很大。高祖与武帝依靠山东(崤山以东)世家大族夺得天下,功臣良将当然都希望都雒阳。然而高祖时,深忌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雒阳虽有雄关拱卫,但地盘太小,这等四战之地,一旦诸侯造反,不好应对,所以才最终采纳娄敬张良之言,于长安建都。”
杨彪看着杨翦,颇为赞许,说道:“在地理上,关中被山带河,易守难攻,非常坚固。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这是当年娄敬张良主张定都长安的原因。元启却能看得更深更透,不简单啊。”
杨翦忙道:“杨伯父过奖了。如今三辅之地,人口还有多少?流民多不多?”
杨彪眼睛一亮,明白过来,说道:“杨翦是想在关中屯田?”
杨翦点了点头,说道:“解决了李傕等人,总要有所打算。如今袁绍曹操陶谦袁术等人还无暇西顾,我们还有时间发展忠于朝廷的力量,到时时势有变,我们才有自保之力,不象现在这样,人为刀爼,我为鱼肉,整日提心吊胆,朝不保夕。”
杨彪目光炯然,问道:“你这么有信心解决李傕他们?”
杨翦笑道:“李傕他们很好解决,难的是在不破坏长安城的前提下解决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