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专心做事,自有奖罚(1 / 2)
大印既定,别的印章就好办得多,不过也得选用金银精铁,又招来良匠工者进行打造。至于各类印文,基本全部出自陈三郎的手笔。他年纪虽然轻,但在书法上的造诣早已独树一帜,笔下生精神,周分曹等皆自愧不如。
况且,陈三郎的字具备十分鲜明的特点,等闲难以模仿。
下了决定,整个崂山府衙就像一台机器般,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这等大事,当然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第二天便有风声传扬了出去,一时间满城人心动。
这个“动”,并非是慌乱骚动,而是激动。
自从扬州反,元文昌兵临五陵关下,雍州民众对于朝廷便不再抱有希望,崂山这边更甚。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到了这个地步,人总该为自己着想,至于忠贞报国之类,倒要搞清楚,何为国?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但匹夫有难,又当如何?
其实雍州不乏忠烈之士,但这一批人在蛮军入境的时候便死得干干净净了,剩下一些,却也逃之夭夭,或奔赴京城,或不知所踪。
现在剩下的,大都是挣扎活着的民众。民心朴素,更是简单。
陈三郎在此,正得人和。算起来的话,天时地利都是占着的,否则不会如此顺利,便拓展出这一块基业。
而今,陈三郎要封官了。
乍一听有些奇怪,皆因他现在并没有占据名分大义。不过这些细节问题当然没有人会去问个究竟,那样就太自讨没趣了。话说回来,根据朝廷一向的政策,现在的崂山府,知府大人非陈三郎莫属,其为知府,任命同知,以及别的官职并不过分。
因为一路以来,别的义军势力都是这么做的。
所以封官,并无不妥。只是陈三郎显得更加正式些,有制服,有官印,制度森然严谨。
光这一点,就比那些义军优胜得多。
无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得好,才有未来前途。
对此,从上到下,都十分支持。
不但支持,更加希望自己能在第一批封官名单中,抢得一张交椅坐。
根据传扬出来的风声,这次封官会依照之前众人任职的表现来评估审核,也就是说并非现在做什么,就会一直继续做,可能得到升迁,也可能被贬。
今时不同往日,想当初陈三郎入主崂山府,身边亲信为数不多,就那点人,说白了,就是用一个县城的班底来管理一个府城,人手自然短缺,捉襟见肘,求贤若渴。
那时候,但凡有些才能的,基本都入职衙门了。
但现在明显不同,随着声威增涨,各路人马争相来投,位置一下子就不够用了。
这般情景之下,选拔就成为了一种制度。而先入职那一批人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点短板,难以与后来者竞争,立刻便产生了危机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