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二章 肥羊与大忽悠(2 / 2)

加入书签

看到那个表字曼成的年轻人点头,张郃带着兴奋继续说道。</p>

“战争与自然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变着的,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行军作战也不存在绝对固定的模式!”</p>

“这就要求为将,为帅者要在复杂多变的战争中,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善于依据战场的现实状况,根据战局和敌情的不断变化,采取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形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应对变局,应对敌军战法,从而争取胜利,曼成可明白?”</p>

年轻人点点头,但是却提出了一个疑问。</p>

“将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确实如此,然孙子又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p>

“既然已经用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那庙算与谋略的意义又在于何处呢?”</p>

张郃已经兴奋的快要跳起来了,这李典,李曼成同样是悟性极高的年轻人啊!</p>

“曼成用心了,不过曼成只注意了形,而没有注意势!曼成,我问你,何为形,何为势?”</p>

李典眉头紧皱,苦思冥想,张郃没有等待他思索出答案,微微一笑想了想从郭嘉那里学来到东西,继续忽悠李典。</p>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为战之事,非谋之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若无庙算而兴无义之兵,其结果不言而喻!”</p>

看到李典皱起的眉头和疑惑的目光,张郃满意道。</p>

“我说一个曼成知晓的故事,昔日曹公为报私仇一怒而兴兵,入寇徐州,杀戮无数,生灵涂炭!”</p>

张郃略微停顿,看到了作为曹军一员的李典脸上有些尴尬的神情,于是继续说道。</p>

“结果如何,想必曼成比我更清楚!”</p>

说到结果,李典的神情瞬间就从尴尬变得极为的暗淡,至于原因非常简单。</p>

李典的叔父李乾是拥有数千食客的地方大豪,同时也是曹操的忠实簇拥,张邈、陈宫引吕布入兖州的时候,李乾宁死不降,带领食客死守,好不容易撑到曹操返回兖州,结果在后续与吕布的混战中被杀,同时战死的还有李典的父亲。</p>

李乾战死之后,曹操感念李乾的忠诚,授李乾之子李整为中郎将,并且统领愿属于李乾的兵马,并且在复夺濮阳之后,留下了李整所部作为濮阳守军,为曹操镇守根基濮阳。</p>

尚未及冠,当时仅仅十六岁的李典随从兄,被授予了军司马之职,这一次荀彧引领孙乾等人前往颍川,李典正是荀彧的随行护卫之一。</p>

李典的表情暗淡,然而张郃的心里却笑开了花,自己仅仅是偷换了一个曹操出兵的概念,给曹操出兵徐州做了一个不正当,不正义的暗示,结果李典果然受到了巨大的影响。</p>

张郃感叹道,年轻人就年轻人,李典的悟性极高的,但是心智明显比十五岁就开始从军的如同老兵油子一般的郝昭嫩一些,同样的情况想忽悠郝昭等于是白日做梦。</p>

既然曹操不义兴兵,屠戮无数的印象已经种下,又让李典把叔父的战死跟曹操的不义之举联系起来,那么把李典忽悠走,在张郃看来绝对不是难事。</p>

火已经点上了,那么就需要添柴了。</p>

“若非曹孟德一意孤行,令尊,以及曼成地从父何以至此啊!相比较曹孟德,我主刘平可谓仁义之君,待百姓宽厚,否则若非河北百姓的鼎力支持,刘使君安能一战而定河北呢!”</p>

李典有些魂不守舍的点头道,“刘使君确实宽厚仁慈、心怀大义,典虽然身在兖州,但是对于刘使君之名也有所耳闻,刘使君愿为汉家荡平贼寇,威震漠北之意,典甚为佩服!”</p>

此时此刻,张郃对于郭嘉的苦心为刘平造势的种种谋略佩服不已,对于刘平的声名就是幽州最大的优势之言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如果不是刘平的巨大声望,张郃感觉自己可能还要在费一番力气,可是现在,张郃对于挖走李典已经有百分百的把握。</p>

这时候,张郃又想起来郭嘉的无意中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p>

名,妙不可言!</p>

收敛关名的想法,将目光投向眼前有些恍惚的李典,张郃已经在畅想未来年轻一代幽州军的框架了。</p>

跟着孙乾完成使命,返回幽州之前,把李典这天赋不俗的傻小子挖走好好培养一下,日后作为郝昭那浑小子的副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顺便还可以让带点正义感的李典约束一下无边无际的郝昭。</p>

郝昭、李典,再加上那个同样没有及冠,满脑子都是暴力因子,深得吕布喜爱,据说得到了吕布的真传的楼班,这三个家伙组合在一起简直就是绝配!</p>

有着三个各具特色的家伙做支撑,足以保证未来幽州军的统帅的传承!</p>

带着浓浓的笑意,张郃开始继续引诱内心受到不小冲击的李典。</p>

“曼成啊,庙算只是一个方面,谋略的总结同样不可缺少,既要随机应变,又要因势利导,虽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切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比如孙子依旧地势地形,将地分类九类,……”</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